S7-PLC控制调相压水系统并与治理甩负荷抬机合成为一个神经元
2007/1/19 9:11:00
1. 调相压水历史沉淀综述 电力系统的负载主要是感性负载(异步电动机和变压器),它们从电网中吸收感性无功功率,使电网的功率因数降低,线路压降和损耗增大,发电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率降低。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因素cosψ和保持电压水平,常常装置调相机(同期补偿器)作为无功功率电源,提供感性无功,调相机通常都是在过励状态下(电流超前电压90°)运行,忽略定子绕组电阻时功角θ=0[01]。水轮发电机作调相机运行时从电力系统中吸取一部分有功功率以补偿其铜耗﹑铁耗和风摩损耗,通常采用压水调相,一般调相容量为(0.6~0.75) (KVA), 为发电机额定容量。 利用水轮发电机组作同期调相机有许多优点,比装置专门的调相机经济,不需一次投资;运行切换灵活简便,一般调相运行转发电运行只需要十多秒,故承担电力系统的事故备用很灵活。缺点是消耗电能比其它静电容器大,故应设法(如压水调相并自动化)减小调相耗能。 可以承担调相任务的水电机组有三类情况:①枯水期间不能发电且距离负荷中心不远的某些径流式水电站机组;②电力系统负荷低谷期间不用发电的调峰水电机组;③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期间不用发电的事故备用水电机组。当水轮发电机组作调相机运行时可能的方式分析与对比见表1: 表1:水轮机组调相可能方式之对比 利用压缩空气强制排水的方法在工程技术中早有应用,如打捞沉船的浮箱、潜水艇升降器、水下施工沉箱。调相压水的目的是减小阻力、减少电能消耗、同时减轻机组振动。压缩空气通常是从专用的调相贮气罐中引来,强制压低转轮室中的水位,压缩空气的最小压力需等于要求压低的水位与下游水位之差,一般将水位压到尾水管进口边以下(0.5~1.0)D1,设置上限水位时应躲开转轮室“风扇效应”[03]浪涌摆幅0.5D1,设置下限水位时应考虑“封水效应”[03]防止一次性逸气;压水效果最优的起始给气流量(m3/s) 式中 ——转轮出口直径(m); ——机组额定转速(rpm); ——吸出高值(m) 2.调相给气压水系统自动控制要求 如前所述:水轮发电机组作调相运行时,导水叶是全关的,为了减少阻力和电能损耗,必须将水轮机转轮室水位压低,使转轮在空气中旋转。对机组调相压水系统自动化的要求是[04][05][06]:①当机组转为调相运行时,打开主给气阀(考虑与治理抬机[07][08][09]用电动调节补气阀合一)将压缩空气送入转轮室将水位压下,下降至“封水效应”[03]容许的下限水位时,关闭主给气阀;②由于流道逸气、携气,转轮室水位逐渐上升至“风扇效应”[03]容许的上限水位时,又自动开启主给气阀,将水位再次压低至下限水位;③为避免主给气阀操作过于频繁,在主给气阀处并联一只由电磁配压阀控制的较小的辅助液压给气阀(进气流量略小于逸气流量+携气流量),它在调相过程中一直开启。 3.治理甩负荷抬机新思路重申与控制要求简述 文献[07][08][09]已就此问题较详述,本文仅作两点强调:①传统治理抬机措施存在原理性缺陷,即强迫式真空破坏阀由调速环下斜块速压而动作,阀之出气位置处顶盖下转轮室四周压力较高区,转轮室内进气量很小;自吸式真空破坏阀动作时已形成大真空度,加之水击波[10]在t=(2×25~2×50)/1000=0.05~0.1秒后返回,入气位置虽佳但进气量仍极少;两段关闭导水叶法调保兼治抬只能略微减轻不能完全消除转轮室-尾水管段水击[10],对解决小Kz值(机组转动部分相对重量)[07]的机组抬机几乎无效[11]。②注意到转轮室-尾水管段“短粗弯管”也发生水击是水轮机组甩负荷抬机的根源,我们应在甩负荷发生瞬间立即不延时自动向转轮室中心压力较低区域充入与由于快速关导叶造成过水流量减小值近似相等的压缩空气流量(换算到转轮室压力状态下),以时刻维持转轮室压强和甩负荷前稳定流状态一致,希冀状态空间[12](又称相空间)不变。 4.调相给气压水系统与治理抬机[07][08][09]相结合时自动化元器件配置、I/O统计、PLC及扩展模块选择、内存地址分配 为满足上述自动控制要求,①转轮室水位由电极式水位信号器DSX反映,信号提供给PLC;②主给气阀为电动调节进气阀,该阀位于压缩空气供气总管与水轮机顶盖近中心区域入气口之间的供气支管上,管径d=max{30[贮气罐容积m3/(0.5~2)]1/2mm,33[水轮机最大过流量m3/s]1/2mm },由PLC控制;③辅给气阀为液压阀YF,由带ZT电磁铁的配压阀DP控制,DP又受控于PLC;④为防治甩负荷抬机需监测监控转轮室压强,在水轮机顶盖过流面直径为(D1+Dz)/2的分布圆周上(D1为转轮标称直径;Dz为主轴直径)沿+X、+Y、―X、―Y方向分别布置1号、2号、3号、4号四只压力传感器,信号提供给PLC。 这里设计的PLC控制系统,由导叶主令开关提供导叶开度全关信号,需1个开关量输入点;由导叶主令开关提供导叶开度在空载以上,需1个开关量输入点;由断路器辅助触头提供DL状态,需1个开关量输入点;调相时由电极式水位信号器DSX提供上、下限两个水位信号,需2个开关量输入点;四只压力传感器提供转轮室甩负荷时不同方位的压力信号,需4个模拟量输入点;进入调相状态后须给电极式水位信号器投入电源,需1个开关量输出点;主给气阀为电动调节进气阀,需1个开关量输出点控制其工作电源投入与切除、需1个开关量输出点控制立即开闭、还需1个模拟量输出点用于PID调节进气量;辅给气阀之ZT电磁铁不带电工作,开启与关闭需PLC开关量输出点各1个(计2)。总计开关量输入点5个;开关量输出点5个;模拟量输入点4个;模拟量输出点1个。 在微机-PLC-PLC控制系统中设一台SIMATIC S7-222型[13]PLC(8输入/6输出)并带一个EM235型[13](4路模拟量输入/1路模拟量输出)模拟量扩展模块控制水轮机组相压水系统并与治理抬机相结合成分层分布式计算机监控系统[14]中的一个神经元[15],PLC型号可和网络中其它PLC一致,如选S7-224型。表2给出输入输出地址及内存变量分配。 表2:PLC输入、输出信号内存变量地址分配表 5. 程序设计[16][17] 5.1 总体思路 控制程序采用分块结构。设子程序SBR0控制机组调相压水系统;子程序SBR1控制机组甩负荷时立即不延时向转轮室补入恰当量气体[08]。主程序OB1分别调用SBR0、SBR1子程序块,对两个不同时事件分别控制。 5.2 主程序中的具体控制流程 采用子程序调用和甩负荷治抬PID算法中断程序,构建分块结构,在水轮发电机组运行过程中,本小系统主程序只要不间断查询两个子程序的起动条件,并根据起动条件决定是否调用调相压水子程序或治理甩负荷抬机子程序。 5.3 控制算法 应用算法控制甩负荷后向转轮室的进气量,从而控制转轮室状态空间量水位或者压强,调相压水时用的是乒乓策略,甩负荷治抬机时则是PID算法,PID的输出值用来控制主给气阀(电动调节阀)的开通大小。 5.4 控制程序 •OB1•(主程序) LD SM0.0 A I0.0 //导水叶处于全关位置 A I0.2 //发电机出口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 S M0.0,1 //机组调相运行状态标志置位 S Q0.0,3 //给主给气阀、电极式水位信号器加工作电源;开启主给气阀。 = Q0.3 //开启辅给气阀 CALL SBR_0 LD SM0.0 A I0.1 //导水叶开度位置在空载以上 AN I0.2 //断路器已跳闸 S M0.1,1 //机组甩负荷已发生标志置位 S Q0.0,2 //立即不延时给主给气阀加工作电源并开启主给气阀 = V5000.0 //发送上位机启动机组事故停机指令 CALL SBR_1 LD V5000.1 O V5000.2 R M0.0,1 //机组调相运行状态标志复位 R Q0.1,2 //关闭主给气阀、DSX切除电源 = Q0.4 //关闭辅给气阀 LD Q0.1 TON T37,50 //延时5S LD T37 R Q0.0,1 //切除主给气阀电源。 LD SM0.0 A V5000.2 R Q0.1,1 //关闭主给气阀。 LD Q0.1 TON T37,50 //延时5S LD T37 R Q0.0,1 //切除主给气阀电源 R M0.1,1 //机组甩负荷发生标志在停机完成后复位 END •SBR0•(调相时供气压水子程序) LDN I0.4 //转轮室水位低于下限值 R Q0.1,1 //关闭主给气阀 LD I0.3 //转轮室水位高于上限值 S Q0.1,1 //开启主给气阀 LD V5000.1 //机组进入发电运行状态 O V5000.2 //机组停机复归 CRET //供气压水子程序有条件返回 •SBR1•(甩负荷时输气治抬机子程序) LD M0.1 LPS S Q0.0,1 //电动进气调节阀加上工作电源 LRD A SM0.1 //首次扫描置1 S Q0.1,1 //主给气阀立即开至全开 LPP XORD AC0,AC0 //清空累加器AC0 XORD AC1,AC1 //清空累加器AC1 XORD AC2,AC2 //清空累加器AC2 XORD AC3,AC3 //清空累加器AC3 MOVW AIW6,AC3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a href=http://download.gongkong.com/file/company/1249/tougao/200712050001.pdf target=_blank> 水力发电机组操作自动化分解与PLC控制设计 /a>
水力发电机组操作自动化分解与PLC控制设计
水力发电厂运行于电力系统日最优条件泛函分析
S7-200PLC防护甩负荷抬机并兼控调相压水
水力机组甩负荷时基于根治抬机目标的转轮室水体运动控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