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应用设计

>

包装机械产业发展现状

包装机械产业发展现状

2008/7/23 11:12:00

1 概述
  包装机械是包装工业的一大门类产品,在包装工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给行业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以完成产品的包装工艺过程。尽管包装机械的产值在整个包装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不如包装材料大,不属于经常性消耗品,但对包装工业的现代化却是不可缺少的支撑。它为包装工业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保证包装产品质量高、生产效率高、品种多、生产环境好、生产成本低、环境污染小,因而获得较强的生命力,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没有现代化的包装机械,就没有现代化的包装工业。
  用于完成包装过程的包装机械可分为11类,它们是充填机械、灌装机械、封口机械、裹包机械、多功能包装机械、标签机械、清洗机械、干燥机械、杀菌机械、捆扎机械和集装机械、辅助包装机械和设备等。
  用于加工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包装机械可分为7类,它们是瓦楞纸板加工机械、纸盒加工机械、复合材料加工机械、制袋机械、塑料中空容器加工机械、金属容器加工机械、玻璃容器加工机械等。该类设备包括合成包装材料制造、印刷和容器成型等工序的机械和设备,其产值常高于前一类包装机械。在美国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称为转换机械,意即将原料经加工、印刷、成型等转换成包装容器的机器。该类设备大多数是盛大生产线,生产效益高,与工艺和原料关系十分密切,投资大,但效益好。
  包装机械作为专业性机械,除了普通机械的一般要求外,还有外表美观、传动装置紧凑、运转平稳、精度高、生产效率高等要求,以很好地完成自身功能,适应市场需求。

2 国外包装机械业概况
  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是世界上包装机械四大强国。 从目前情况看,全球的包装机械需求预计将以每年5.3%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达290亿美元。美国拥有最大的包装设备生产商,其次是日本,其他主要生产商还包括德国、意大利和中国。但到2005年,包装设备生产增长最快的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将从刺激国内需求中获利,并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当地合适的生产厂家,特别是在食品加工厂进行投资,提供包装机械设备。
  Sullivan的市场调查报告中称,到2007年,欧洲包装机械的市场总值预计将由2000年的46亿美元增长至65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那些传统上不使用包装系统的工业将成为包装机械市场的新客户,从而成为刺激销售增长的因素之一。已经具备包装设备的公司未来更新或增加包装生产线的比例将上升,特别是食品、饮料及制药业的需求最为殷切。
  该调查报告还指出,过去只购置分离式包装机械的小型厂商也将逐步了解“整体式包装生产线”的优势所在, 变成该类产品的潜在用户,所以在未来的包装机械市场中,这种包装机械的占有率将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OEM制造业者与最终消费者将趋向购买操作简易且安装容易的包装机械,尤其是当前制造业大量裁员,对简易操作系统的需求将与日俱增。因此,要想在未来包装市场取得一席之地,高效率的客户服务与机械维修将是最重要的竞争条件之一。
  美国是世界上包装机械发展历史较长的国家,早已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包装机械体系,其品种和产量均居世界之首。10多年来,美国始终保持着世界最大包装机械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其产品以高、大、精、尖产品居多,机械与计算机紧密结合,实现机电一体化控制。新型机械产品中以成型、填充、封口三种机械的增长最快,裹包机和薄膜包装机占整个市场份额的15%,纸盒封盒包装机在市场占有率中居第二位。从上世90年代初以来,美国包装机械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美国国内包装机械市场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各种包装机械主要内销,1998年美国包装机械国内消费占82%,出口只占产值的18%,但出口额大。美国的包装机械制造厂大部分附属于大型包装材料厂,销售也完全依赖母公司。中国已成为继加拿大、墨西哥、日本、英国、德国之后,美国包装机械的第6大出口市场。
  美国包装工业起步于20世纪初;自二战以来得到快速发展,逐步建立并形成包括包装材料、包装工艺和包装机械完整而独立的工业体系。其包装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其包装机械最大使用行业是食品产业,其次是饮料产业、家庭清洁用品与化妆品产业、医药用品及烟草业。
  美国食品产业中,蔬菜和水果每年所需要的包装机械所占的比重最大,到2005年占20.3%;肉品所需包装机械为第二;乳品为第三位;面包为第四位;糖果为第五位。除肉品持平外,乳品、糖果包装机械的年需求值占食品产业总需求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他产业主要由家庭清洁用品与化妆品、烟草产品、医药产品、日杂产品4个行业组成。其他产业对包装机械年需求量占年总需求量的1/3左右。  
  日本与美国、德国相比,起步较晚。上世纪60年代以前,包装机械厂家不足60家,只能包装糖果、香烟等。60-70年代,是日本包装机械业起步阶段,产值增长速度很快。70-80年代,增长速度虽不如上一阶段那么高,但年增长率仍达13%。80-90年代是稳定增长分阶段,将微电子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包装机械的控制,以后又将光导纤维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模块化技术应用于包装机械,达到安全性高、无人操作、高生产率的水平,大大提高了其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包装机械工业连续30多年高速增长,经历了引进--消他--发展的过程。
  日本的包装机械制造厂以中小企业为主,包装机械的品种近500种,规格有700多个。包装机械以中小型单机为主,具有体积小、精密度高、易安装、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90年代以来,已将变频调整、光电追踪、无触点电子开关、动态数据显示等技术运用在包装机械中。日本包装机械的很大一部分用于食品包装领域,食品包装机械产值占包装机械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日本包装机械的主要市场是本国,出口额只占产值的10%。亚洲是日本包装机械的主要出口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额连年大幅增长,自1995年起,中国已成为日本包装机械的最大出口国。
  德国包装机械在设计、制造、技术性能等方面居领先地位。2002年德国包装机械产值达34亿欧元,比2001年上升10%。如以不同的包装材料划分,2002年德国玻璃包装业增长了近1.6%,木材近3.6%,纸及纸板近11.9%。
欧洲包装机械的70%为德国生产,其产量的77%出口,占世界包装机械出口市场的29%,名列世界第一位。中国是德国包装机械的重要出口国,尤其是食品加工及包装机械。德国主要的包装机械出口市场依次为美、英、法、中、俄。德国的包装机械凭借85%的配额稳居世界首位。
  德国的包装机械在计量、制造、技术性能等方面均名列前茅,特别是啤酒、饮料灌装设备具有高速、成套、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好等特点。一些大公司生产的包装机械集机、电、仪表及微机控制于一体,采用光电感应,以光标控制,并配有防静电装置。其大型自动包装机不仅包装容积大,而且能使制袋、称重、充填、抽真空、封口等工序在一台单机上完成。德国包装机械业多年来始终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出口比例占80%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包装机械出口国。
德国、意大利、英国、瑞士和法国等,都是世界上很重要的包装机械生产国家。欧洲各国包装机械业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出口比例(出口额占产值的比例)都很大,如德国和意大利近80%,瑞士超过90%,荷兰出口额甚至大于产值,因为荷兰是欧洲很重要的贸易转口地。
  德国的包装机械在计量、制造、技术性能等方面居领先地位,特别是啤酒、饮料灌装设备具有高速、成套、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好等特点,享誉全球。一些大公司生产的包装机械集机-电-仪及微机控制于一体,采用光电感应,以光标控制,并配有防静电装置。其大型自动包装机不仅包装容积大,而且能集制袋、称重、充填、抽真空、封口等工序在一台单机上完成。德国包装机械业多年来始终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出口比例占80%左右。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包装机械出口国。
  意大利是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包装机械出口国。意大利的包装机械多用于食品工业,具有性能优良、外观考究、价格便宜的特点,出口比例占80%左右,美国是其最大的出口市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意大利对中国的包装机械出口额迅速增长,1995年在意大利的出口排名榜上,中国已跃上为第2位。

3 我国包装机械产业
  我国包装机械起步较晚,在新中国成立时几乎是一片空白,只有少数工厂或作坊生产一些简单的手工包装机具,或为少数进口机器进行修配服务。上世纪80年代以前发展缓慢,只能生产几种水平很低的包装机械,主要在烟草加工、制糖、制盐、酿酒等行业,包装机械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国家公布的产品目录中也没有分包装机械这一类。
  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对包装机械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需求,政府的重视政策引导和积极扶持,使我国包装机械得到迅速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大于30%,进入90年代,仍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包装机械已成为机械工业中十大行业之一,无论是产品还是品种,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包装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些包装机械填补了国内空白,已能基本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部分产品还有出口。2001年全国包装机械产量达53.3万台(套,产值为195.5亿元,占全国包装工业总产值的8.2%,我国已成为世界包装机械工生产和消费大国之一。
  然而,我国包装机械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缺乏宏观调控,因包装机械企业起点低、"先天不足"且跨部门,存在统筹规划、宏观指导难的问题,在投资和开发新产品方面往往一哄而起,出现低水平重复的无序竞争。二是缺乏资金投入,这也是机械行业的共性,难以吸引大量资金投入,难以进行大量的技术改造。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展

UG在逆向工程中的应用

安全评价教材第五章

安全评价教材第四章

安全评价教材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