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应用设计

>

IO-Link通信技术概述

IO-Link通信技术概述

2025/4/17 10:18:12

前言

今天我们继续解读IO-Link 1.1.4规范,本篇文章将给大家介绍IO-Link技术的概览,包含IO-Link命名的含义、主从站交互方式、IO-Link的数据类型,还请各位童鞋前排落座,听我娓娓道来。

1 IO-Link名称的含义

IO-Link又叫做SDCI(Single-Drop Digit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for small sensors and actuators),可以理解为一个是学名,一个是别名。在IEC 61131-9标准中的正式名称就是SDCI,但我们通常叫的IO-Link,其实是一个注册商标,一个市场化的名称。

图片

那为啥叫做SDCI呢?

S即Single-Drop,是单分支的概念,即每个从站设备是通过点到点连接到主站的。

DCI即Digit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是数字通信接口的含义,用来说明IO-Link本质是基于UART的数字通信协议,而非模拟量或者传统的开关量信号。

最后特意加了for small sensors and actuators,也就是主要给小型的传感器或者执行器使用,中大型的工控设备,应该还会考虑用以太网来传输。从这点来看,IO-Link本身主要从技术和成本两方面考虑,且成本应当是重中之重。

2 IO-Link通信概览

如下图所示,传统的IO-Link只规定了4芯接口,而非现在常见的5芯接口。IO-Link一开始包含了SIO和COMx两种通信方式,也就是它兼容传统的24V开关量,即可以从传统的24V 开关量(DI/DO)接口迁移到点对点通信,并且可以替代模拟传输技术

图片

从市场和技术角度看,现场的远程IO模块都可以被IO-Link主从站模块替换掉,这样既能兼容原有的IO设备,也能支持IO-Link设备。

另外传统模拟信号(如 4-20mA、0-10V)在工业自动化中广泛使用,但存在信号衰减、精度损失、需要 A/D 或 D/A 转换等问题。对比来看,IO-Link则可提供更可靠的全数字通信,抗干扰能力强、支持参数化和诊断功能、大大减少D/A和A/D转换的复杂性。

图片

⭐️关于布线,连接器和供电⭐️

默认连接(端口类别 A) 包含4个引脚,端口类别A 的默认布线符合IEC 60947-5-2,通常只使用3条线:

- 24V 电源

- 0V(地)

- 信号线(C/Q)

第四根线可以作为额外的信号线,需符合 IEC 61131-2 标准。

图片

端口类别 B(Port Class B) 采用 5 引脚连接,适用于需要独立 24V 电源的设备。一般来说,需要大负载,特别是IO-Link HUB设备的PIN2和PIN4输出都是通过CLASS B来供给,当然也有通过CLASS A直接给PIN2和PIN4的DO供给的。

图片

IO-Link电缆的最大长度 为 20 米,不需要屏蔽,当然这是理论值,现实情况有超过20米的,也有不到20米的,看具体是否有干扰的情况。

3 数据交互类型

IO-Link通信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过程数据,通常称之为Process Data,简称PD数据,它又分为PDInPDOut。另外一个就是参数数据,术语称为On-Request Demand Data,我们称为OD数据,它包括了ISDU和事件

01ProcessData数据

PDIn是传感器传输给IO-Link主站的数据,一般表示传感器的当前状态或者测量值;

PDOut是传感器接收IO-Link主站的数据,一般指设备被控制的过程。

02ISDU数据

参数数据,其称为ISDU,另外还有一个概念是DPP(Direct Parameter Page),其实DPP是ISDU的一个子集。

ISDU其实就是一个二维数组,想象一下Excel表格,ISDU的index(索引)就是Excel的行号,查询某个index,就是查询Excel的某个行的数据,如果subindex(子索引)是0,就是查询这个行的所有数据,如果subindex(子索引)不是0,就是查询某一列的数据,只是这里的一列数据并不是等长的,而是根据设定,具备不同的长度。。

03EVENT数据/诊断数据

EVENT数据属于OD的一种,它是由从站申请发送,主站主动来拉取的一种机制,有点像小学生举手报告老师,我有问题要问,老师说,你问吧,然后小学生就把自己的问题问出来一样。

图片

根据规范,我们把核心内容整理如下:

🔑过程数据(Process Data)

-设备可以接收过程数据输出(Process Data Out) 以控制离散或连续的自动化过程。

- 设备可以发送过程数据输入(Process Data In),表示其当前状态或测量值。

🔑参数配置

-设备通常提供参数(Parameters),用户可通过参数配置设备的功能,以满足特定需求。

-参数访问方式:

· 页面1:主要用于主站(Master)命令,如设备启动、回退、设备运行状态和标识信息检索。

· 页面2:用于存储最多16字节的设备特定参数。

·使用索引(Index:0-65535)和子索引(Subindex:0 -255) 进行访问。

· 索引0和1预留给 Direct Parameter 页面1和2,每个最多16字节。

· 索引2-65535允许访问记录(Record),单个记录最大 232 字节。

· 子索引0表示传输完整记录,其他子索引表示传输记录中的特定数据项。

🔑记录(Record)的数据结构

- 记录中的数据项可以从任意比特偏移量开始,长度范围从1 bit到232字节。

- 每个记录最多包含 255 个数据项。

- 数据项的组织结构由IO设备描述文件(IODD, IO Device Description)指定。

🔑事件(Event)处理

- 需要报告或干预的设备状态变更会存储在事件存储器(Event Memory),然后再进行传输。

- 事件标志(Event Flag)会在循环数据交换中设置,以指示有事件发生。

4 主从站的角色

主站的管理作用

主站可以理解为一个管理者,对下面的从站进行管理。所有的通信都是主站主动发起,主站通过一个唤醒电流脉冲,把从站从SIO模式唤醒为IO-Link模式,然后在COM1/COM2/COM3三种速率下选择一种进行通信,通信的速率取决于从站,主站只是无脑的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三种速率的重试,直到从站按照某种速率回应而已。

图片

从站的参数是设置从站的关键要素,这个参数可以由从站自己来决定(比如自己从存储里恢复自己的参数),也有可能由主站来决定(主站配置restore模式),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主站掌握了从站的参数设置的大权,它来决定是放任不管,还是“你得听我的”。主站每个端口可以保存的参数不超过2048字节,一般很少有从站有这么大字节量。

从站的参数配置

IO-Link既然有这么强大的功能,对其进行灵活的配置是进行IO-Link的必要手段,它可以通过PDCT工具进行配置,PDCT中导入IODD文件,可以非常方便的对IO-Link设备进行配置,当然IODD不是必备的,IODD可以理解为一个显示的菜单,使得操作便捷一些;即使没有IODD,专业的人员也可以对IO-Link从站进行配置。

END 结语

本期的内容先到这里,总结一下,今天我们介绍了IO-Link为啥叫SDCI这个学名,以及IO-Link的大致通信内容,主站和从站到底在交互什么内容。下期我们将扒开IO-Link的物理层,好好聊聊IO-Link在线缆里是怎么传输的!!!

审核编辑(
王静
)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