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工程机械发展三大难题的排行榜

工程机械发展三大难题的排行榜

2005/9/29 11:57:00
1 品种规格不全,产品结构性“过剩”和“短缺”矛盾同时并存;   2 企业规模小,“小而全”和“大而全”的企业结构缺乏竞争力;   3 产品质量不高,零部件配套体系不完善,维修服务不及时。   以上三大难题,成了制约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三只“拦路虎”。   中小型常规产品的过剩始于1994年下半年。   1992~1993年前,全国各地投资建设项目骤然增多,大量工程需要机械化施工,不少通用工程机械成了热门产品。利之所在,趋之若鹜。一些地方和部门企业和个人纷纷进行投资,新增了不少生产能力,仅一个厦门市就有近20家企业生产装载机。1994年之后,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结构性调整时期,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力度,施工质量要求提高,用户对大中型工程机械的产品性能及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些技术性能落后的通用产品出现了供大于求,国产挖掘机、国产电梯所受冲击最大,每年的进口量和合资企业的生产量大幅上升。早在1999年,20余家中外合资、独资电梯生产企业的市场销售收入就达99.3亿元,已基本占领国内市场,同年中外合资、独资的液压挖掘机的市场占有率就已超过80%。   1.5~3吨的轮式装载机,基本上属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产品,有30余家企业在同时生产,去年爆发的价格战就是在这种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展开的。   有明显市场的热门产品一哄而上,而一些具备潜在市场的产品因种种因素制约而无人投入研发力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进口产品长驱直入。如履带推土机从120~160马力之间有31个型号规格;220~410马力之间有12个型号规格,缺410马力以上的规格。一家上市公司本想在420马力推土机项目中投资4200万元,抢占先机,又因市场前景小,而开发周期长,回收投资慢,只得作罢。路面机械的产品系列更不完整,高等级路面上的大型施工机械几乎都是进口产品的天下。   说起企业规模的差距,更是明显。   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老大----卡特彼勒公司,一年的销售收入为200多亿美元,而执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牛耳的徐工集团,提出今年的营业收入达到60亿元。全行业100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00家,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125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只有65家。过10亿元的,除了徐工集团外,真不知道还有哪一家企业?   行业内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随着一些工程机械集团的相继组建,不排除一些企业集团的规模迅速扩大。但有的企业只是进行低效益的资本扩张,无实质性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原来“小而全”、“大而全”的企业结构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有的企业集团是通过行政性的“捆绑”方式组建的,缺乏内在联系和优势互补的构架以及市场的运行机制,因而联合后未能取得预期经济效益;有的企业集团组建后,长期出现较大亏损,在市场竞争中且战且退,败下阵来。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重组乃至结成战略联盟,不仅符合国家经贸委“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力度,重点培育扶植几个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工程机械行业总体发展战略思路,而且越来越成为行业业内人士的共识。   “傻大黑粗,跑冒滴漏”,是形容国产机械产品缺陷的一种说法。与国外产品相比,我国工程机械产品故障率高,可靠性差,一次装配合格率低,漏油和小故障不断。加上企业维修服务不及时,用户反映强烈。据对购买进口产品的用户调查,大部分用户认为国产产品可靠性差,延误工期,作业效率低,不得不买进口设备。   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副总经理吴宏透露,在西气东输的施工中,可靠性差的产品将没有售后服务的机会。   一些专家认为,主机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零部件来完成的,但国内配套件的生产和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水平不高。近年来,国际化配套的方式越来越被一些主机厂所采用,国外一些知名配套厂商都有一两手绝活,可谓“一招鲜,吃遍天”。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摘自:中华机械网)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智光节能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瀛海建材余热发电机组首次启动成功

智光电气台州电厂给水泵系统节能改造项目成功投运

智光节能荣登2014年度全国节能服务公司百强榜第五位

索引程序编程凸轮表

奥越信300系列PLC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