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机企业如何发力
2006/6/14 15:31:00
再过几天,深受中国印刷行业关注的第二届“全印展”即将在上海开幕,中国的印刷机械制造厂商将以盛大的阵容参与到这次盛会当中,与来自海外的同行们同场竞技,争夺中国国内客户的眼球。对许多民族印刷机械制造商而言,心底里其实早就渴盼着这次难得的露脸机会。所以在会前就展开了对优势展位的争夺战,对于展台的布置,各厂家更是不惜重金、想方设法的推陈出新、求奇求异,希望借此赢得购买者的关注,在展会中创下不俗的销售业绩。
相比于计划经济时代许多企业只重生产、不重销售、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做法,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残酷的市场竞争早已让中国的印刷机制造企业充分认识到产品销售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意识到良好的品牌形象对于产品销售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拉动作用,所以目前在许多企业,销售部门、公关宣传部门已经取代生产部门成为最重要的部门,员工只有具备在这两个部门从业经历,只有在这两个部门做出业绩,才有可能晋升为企业的领导。
企业对于销售和产品推广的重视,也催生了业内会展经济的繁荣,根据权威机构的统计,2005年全国各地一共举办了 72 次中等规模以上的印刷机械展销会,平均达到了每月六次之多。对于许多中国印刷机械制造厂家而言,密集的行业展会既是机遇也是麻烦,因为参加一次展会需要付出产品的运费、人员的食宿、展台的装修等费用,参加次数多了负担不起,但参加少了,所损失的不仅仅是销售机会,还有品牌关注度,现在国内市场中的印刷机械制造厂家多如过江之鲫,几次不露面,客户还以为你倒闭了呢。所以,现在许多制造厂商的生存状况,倒与国内演艺明星的频繁走台颇为类似,有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出镜率。必须混个“脸熟”才行。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中国的印刷机械制造厂商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销售和推广,但对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却在逐年下降,每年只有 100 多亿元的销售额,真正在中国印刷行业唱主角的,还是德国海德堡、日本三菱等海外厂商。尽管不少国内厂家都说要开办“百年老店”,要做市场中不倒的品牌,但从统计数字来看,不要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就是获得过国家名牌产品认证的,也是寥寥无几。这种尴尬的状况令人不得不深思,当前中国印刷机械制造厂商这种力拼“眼球经济”的做法是否可以行之久远,比起国外的制造厂商,比起国内的其他行业,他们忽视了什么。缺少了什么。
与近年来的会展热相似,头些年在印刷领域曾经兴起过一阵恶性降价的风潮,特别是在小胶印领域,曾使一些颇富盛名的企业退出了市场竞争。现在,这场风波尘埃落定,人们再度回首,至少可以总结出这样几条经验,一、风波的兴起是缘于当时的制造企业普遍创新能力较差,技术水平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所以只能靠价格战作为竞争的手段;二、市场竞争最后的胜者不是由价格决定的,而是产品本身所具备的技术含量决定的。所以说,中国印刷机械制造厂商与国外同行最大的差距,不在于销售渠道的优劣,也不在于公关能力的高低,而在于技术水平的高下,研发机构的缺位,创新能力的不足。
国外的印刷机械制造企业大都建有庞大的研发机构,而中国的企业却把宝贵的发展资金用于繁荣会展经济上,交给铁道部的运输费要远远高于产品的研发费用。现在,“全印展”就要开幕了,国外厂商少不得又要利用这次盛会发布他们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机型,从而继续扩大在中国市场中的销售份额,而中国的企业呢。至少从上届展会上看,展示给人们的有不少还是混迹多年的老面孔。就像某些演艺明星一样,因为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尽管频繁的在各种颁奖会中走台,终归成不了天皇巨星。
中国的印刷机械制造业的确需要革故鼎新,不过,在笔者看来,需要更新换代的不仅是技术水平,还有企业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许多束缚印机制造行业健康发展的非理性的行为不改变,就难以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行业的未来也就不会乐观。
(摘自:新浪网机电频道)
(摘自:新浪网机电频道)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智光节能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瀛海建材余热发电机组首次启动成功
智光电气台州电厂给水泵系统节能改造项目成功投运
智光节能荣登2014年度全国节能服务公司百强榜第五位
索引程序编程凸轮表
奥越信300系列PLC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