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中国烟草的脊梁 民族工业的旗帜

中国烟草的脊梁 民族工业的旗帜

——— ——献给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忠实探索者红塔集团
2006/12/7 16:18:00
天下有玉烟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刚刚睁开朦胧的双眼。大街小巷里,流鼻涕的小孩开始哼着“成,成,成吉思汗——”的粤语歌,男女青年赶时髦地穿上了又紧又硬的牛仔服。男人们叼着“红塔山”卷烟,踏着自行车,神气十足地穿行在马路上。在百姓眼中,和拥有自行车、买了电视机一样,消费“红塔山”代表着身份,区分着社会的阶层。   改革开放催醒了神州大地,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家烟草专卖制度也随后诞生。仍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烟草行业,规模扩张和数量拉动特征明显,烟产多少都能销出去,更别提出自云烟之乡、用中国最好的烟叶做成的卷烟了。那时候明白一点的老百姓还真能分辨出真正的“红塔山”。用进口一流设备生产、从流水线下来的烟摸起来就是不一样,规则有型,很有手感。它让长期处于落后的工业经济影响下的中国老百姓,感觉到了不一样,那是一种叫信任度的东西,也是一种朦朦胧胧的叫做品牌的东西。   这就是红塔集团的“红塔山”在上个世纪中后期,在中国烟草行业中,凭藉两条重要的相对优势突围:最先进的设备和最优质的原料。这让一个“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处于云南边陲之城的小厂一跃而起,一鸣惊人。   边陲搞活工业经济很不容易,不像在改革之潮中相继崛起的广东、上海和浙江,拥有发展必不可少的先天优势和积聚效应。红塔的前身,玉溪烟叶复烤厂位于西南边陲小城,人才、技术、环境等条件都很落后。尽管如此,上个世纪50年代,复烤厂建成开工时,工人们站在几个大箱子搭建起来的“舞台”上,在一幅“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标语下,激情澎湃地举行了剪彩仪式,表达着新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情怀。1959年,玉溪复烤厂更名成为玉溪卷烟厂,环境依然很艰苦。工人们在土坯围成的厂房中,用热水喷洒烟叶代替润叶,用铁锅炒烟丝代替烘烤醇化,用糨糊粘纸包烟。后来厂里运回了其他企业淘汰下来的二三十年代的国产机械设备,车间里噪音隆隆,烟尘飞扬。   在玉溪,第一代烟厂工人被称为烟灰工,他们在当地找不着对象,只能到乡下农村去找。为了吸引人才,玉烟曾经以“不要户口、不要工作关系”引进了几十名专业人才,对后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像种在中国大地上的一粒种子,让中国经济焕发了勃勃生机,同样包括中国的烟草行业。1980~1990年,国内一批大型烟草企业纷纷开始马不停蹄的大规模技术改造,如鬼斧神工般,中国烟草行业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玉溪卷烟厂是在这一轮改革中赢得先机的。   1984年的时候,玉溪卷烟厂已经是云南省经委列入的第一批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单位。云南省政府要玉溪卷烟厂报技改规划。当时玉溪和昆明两家烟厂报的技改规模都是1000万美元左右。后来,省里放开了对企业引进技术设备的限制,企业可以调整进口计划,但条件是必须要在短期内还完贷款和外汇。   尽管各企业的技术改造自“六五”已经陆续上马,但高起点、大规模的技术引进还不多,毕竟巨额外汇是一大压力。玉溪卷烟厂的领导商议之后,决定用好“税前还贷”的政策,“豁出去了”。他们冒着风险,顶着压力,大胆借入2000多万美元,比预定计划翻了一番,这使玉烟的技术生产能力一举跨越了40年。   进口烟机和国产烟机相比,先进与落后,优势与劣势能够明显地体现出来。在当时,两种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推向市场后,一种畅销,一种滞销,老百姓一摸就能摸出分别来。而且,两种机器消耗能源和原辅材料的差异也很突出。这更激发了玉溪卷烟厂加快实施技术改造的决心,从而制定了“全面改造、择优引进、成龙配套、务求效益”的技术改造方针。   1984年到1988年,是玉烟在烟草行业中的起飞阶段,它在行业中率先进行了第一轮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共投资5476.9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5亿元),先后引进了71台(套)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卷烟设备,卷烟生产全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流水作业。5年间卷烟年产量由53.7万箱增加到107.75万箱,成为我国第一个年产突破百万箱的大型卷烟企业,卷烟制造能力跃居全国第一、世界先进的水平。   这一时期,玉烟消化吸收世界最先进设备的速度也是同行业中最快的。为了争创外汇早日还清贷款,玉烟的工人们争分夺秒、只争朝夕,10天、7天就安装调试好一台设备,这样的速度让莫林斯公司的专家都惊讶得对玉烟的技术工人竖起了大拇指。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红塔涌现出了一大批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老一辈创业者。他们把一生奉献给了红塔的光辉事业,也给后人留下了催人奋起、激人上进的宝贵的“红塔精神”。   当四面八方都看好玉烟产品的时候,上等原料成了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前,玉烟是有什么样的烟叶就生产什么样的卷烟,上等烟叶多一点的年份就多生产一点高档烟。80年代前期,玉溪地区每年能够收购上来的上等烟叶大约为10%,也就4万担左右,离市场的要求实在太远了。   1985年开春,一个新的办法想出来了:走出工厂围墙,培育自己的优质原料基地。玉溪烟厂烟叶科人员受命带了50多万元到农村去,与烟农签订合同:以上年的产量与收入为基础,由卷烟厂先期投入优质种子和肥料,按照科技人员的栽培方法种植与采摘,收入由卷烟厂保底,增收了全部归烟农。一千多户烟农吃了定心丸,欢欢喜喜严格照办。   一年下来,2400亩烟田获得了高产高质,亩产量比当年全省的平均水平增加了65公斤,上等烟叶比例达42.12%,亩产值比上年增收218元。   试点的成功,烟农、工厂、政府“三满意”。烟农纷纷丢下传统的种植方法,加入了科学种烟的行列。几年功夫,广大烟田成了“玉烟”的“第一车间”。   这一工业反哺农业、工农联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被总结成为“第一车间”理论。“第一车间”战略的实施,其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举世瞩目。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稳定了原料供应,加快了当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烟草行业中比较早地走出了从原料抓起、提高产品质量的路子,对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实施“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战略,品牌扩张后的原料保障问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为了更好地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把“公司+农户”的烤烟种植模式较好地实施下去,玉烟进行体制创新,实行“三合一”体制,这在当时条件下为保障优质原料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适应了农工商产业链统一管理的烟草专卖管理制度。“公司+农户”这一套办法应用到粮食、蔬菜、水果、药材等各种作物中,同样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后来,1988年全国烟草行业爆发了“烟叶大战”,玉烟却毫发未伤。   在烟草行业,过去由于受资金制约,仓库里顶多只存放一年的烟叶,甚至当年的烟叶当年用。但烟叶中的杂质异味经过发酵才能去除,自然醇化的过程需要两至三年时间。玉烟于是首开烟草行业将烟叶存放二至二年半的先河,并首创用木夹板代零星麻包堆放的工艺。   物质不丰裕的年代,酒香不怕巷子深。高品质的红塔山于是倾倒众生,广东人来了,炒红塔山,全国各地人来了,订红塔山。   每到订货时节,玉溪大大小小的酒店住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经销商。更甚者,在郑州召开的全国卷烟计划衔接暨订货会上,由于订货单位太多,连柜台都挤塌了。红塔的营销人员看着人山人海的订货场面,激动得热泪盈眶。   技术创新、原料创新、体制创新,使红塔山声誉鹊起,誉满九州,成为当时唯一能与外烟抗衡的卷烟。不等不靠、敢为人先、主动探索烟草企业的改革之路,让玉溪卷烟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走在了全国烟草行业的前列。全国人民认识了红塔山,知晓了“天下有玉烟”。   天外还有天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迎来了烟草行业组建以来的第二个发展周期。这时各烟厂“六五”、“七五”技改完成,“八五”、“九五”技改初始。在一些烟草企业,“七五”技改淘汰掉的机器使用了将近50年,“八五”技改淘汰掉的机器只用了5年。前后对比,设备更新周期缩短到十分之一,技改投资则扩大了l0倍。   烟草行业的产能扩张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加,“假私非超”冲击严重,导致烟草系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供给过剩。过剩年代,质量和品牌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性因素。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卷烟市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过渡。90年代初在国家局制定的“八五”发展思路中,已经明确提出“要从产量速度效益型向质量结构效益型转变”。   这一时期,红塔集团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竞争态势,质量和结构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当大家还在销售产品的时候,红塔集团已经在销售品牌了,并且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大品牌;红塔与其他企业很大的不同的是,红塔生产规模200多万箱,有180多万箱是靠省际间交易来实现的,红塔的产品真正在全国销售,这个特点意味着红塔要到全国去找市场,去找消费者。   到1996年,红塔所创税利已超过1995年位列全国工业企业第一的大庆石化。1998年,红塔集团实现工商税利205.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众多经济学家的目光聚焦红塔,对中国西部这个边陲小城里创造的国有经济的奇迹感到惊讶,并誉之为“红塔山现象”、“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   然而,烟草行业的改革波涛向前,永不停歇。虽然生存在专卖制度下,各烟草工业企业的竞争意识在不断增强,对品牌和品牌运作的认识程度在不断加深,企业竞争在加剧。   变化源自挑战。1993年,“特制黄山”揭竿而起,挑起地方高端名优烟的大旗。完成了1985~1994年十年技改后的长沙卷烟厂,也携“白沙”异军突起。一大批中高档卷烟被推向市场,档次整体上升较快,高、中、低各档次卷烟的价格差距也在迅速扩大。 90年代中期的卷烟市场呈现出“天外还有天”的竞争态势。   “天外还有天”,当年的红塔人尽管已经明白这个竞争规律的基本道理,但光环和荣耀太耀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同时,由于企业长期的高速发展,红塔在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原料创新等方面出现了诸多不适应。云南中烟工业公司总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智光节能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瀛海建材余热发电机组首次启动成功

智光电气台州电厂给水泵系统节能改造项目成功投运

智光节能荣登2014年度全国节能服务公司百强榜第五位

索引程序编程凸轮表

奥越信300系列PLC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