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LabVIEW之父

——— NIDays 2006暨LabVIEW 20周年/ NI 30周年庆典
1、参与和朝圣
浦东香格里拉饭店,2006 NIDay 演示与实验区,人头攒动。这种情况在主流自动化厂商的研讨会中似乎也是常景。但是如果你注意到照片的拍摄时间是早上8点,就能够了解NI和LabVIEW在工程师心目中的地位了。


“有一点朝圣的感觉”,一位年近四十的工程师谈到参与今年NIDays以及对于首次来华的“LabVIEW之父”Jeff Kodosky时说道,“在一定程度上,LabVIEW确实可以用伟大来形容。这次来参加会议,一是为看新的LabVIEW 8.20,另外就是希望能见识一下LabVIEW之父的风采。”


图为Jeff Kodosky先生:NI公司创始人之一,“LabVIEW之父”,NI Fellow
2、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师
Jeff Kodosky先生在NIDays上度过了忙碌的一天——从全天第一项议程的主题演讲发言、与客户面对面交流、午餐时间颁发2006 NI虚拟仪器技术征文比赛大奖、下午参与“LabVIEW专家论坛”、媒体见面会,到最后的NI嘉年华。Jeff偶有空闲的间隙,就会被在场的用户们、LabVIEW的粉丝们包围住,接受提问并耐心作答。
用NI中国区总经理陈大庞先生的话说,Jeff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师。何解?行业中有太多公司创始人或高层喜欢并擅长于抛头露面、发表演讲起来滔滔不绝,相比之下Jeff是一位讷于言却谨于行的人,一位真正专注于技术研发并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开发者。
3、LabVIEW技术回顾与展望
Jeff在NIDays期间向来宾与媒体回顾了LabVIEW过去20年来的发展历程,并以此为起点,展望未来趋势。
80年代初,看到电子数据表为财务分析带来的重大革新,Jeff受到启发,与周围一群志同道合的开发人员决心为工程界发明一个同样创新的工具,这就是Jeff创造LabVIEW的初衷。
现代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变革,动力多来自于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LabVIEW的诞生也是孕育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虽然工业界是技术和知识应用的集成之地,但其主流却经常是保守循矩,不愿轻易做出改变,当时工程领域最常用的编程语言是BASIC,但是Jeff认识到工程师们需要的是一种更高级、更强大的编程语言。1984年,第一台Macintosh机器诞生,他看到了这台小机器上的图形化特性后,就知道“图形化”就是今后要走的道路。
Jeff回忆到,“那确实是一个开创性的举动,没人知道项目是否会成功,更不用提预料到现在有这么多的用户。这也使得我们敢于应用了多种在当时在前沿,甚至是有风险的技术。要知道,其中很多技术在之后几年才逐步开始有人以学术论文的方式发表。但当时,我们就已经应用到实际中了。经过了20年的应用改进,还是能够注意到这些最初的设计思想在LabVIEW中的印记。”
软件的诞生基于硬件的发展,或者说制约于硬件。这在早期,非常明显。LabVIEW最初的一个版本,没有对外发布,就是因为最初的Mac机不足以支持运行。直到86年的Macintosh Plus出现,才有了LabVIEW 1.0的发布。
这种制约和导向,在后来也有很多体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LabVIEW是没有Undo这个功能的。这意味着程序的编写必须一气呵成,一旦出错,只能重来。直到90年代中期,硬件的发展使得我们有足够多的内存可以使用,才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看来,似乎有些可笑,但在当时,确实是轰动性的进步。
再向后,就是网络的普及。可以说年轻一代的工程师与上一代最大的差别就是他们成长在网络环境之中,各种文化和知识能够更快、广泛和深入的交融和传播。在LabVIEW 6之后,网络功能开始得到全面支持。
到今天,硬件的发展已经给予了LabVIEW相当充分的空间,也能够看到工程师在使用LabVIEW做各式各样、甚至最初难以设想的应用。譬如双核的采用,使得LabVIEW能够支持更多复杂的运算和程序编制。
在如今硬件技术多样化的进步和发展中,对于Jeff而言,最为关注的是FPGA技术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在传统的硬件和系统环境下,响应的时间大约在25μs,但在采用并行构架的FPGA的高性能支撑下,响应时间可以提升到25ns(40MHz时的响应时间,如果使用80-120MHz,相应还可以提升)。这种高速高可靠性的相应使得决策从软件层面提升到硬件层面,即高于操作系统的响应级别。FPGA的应用使得LabVIEW可以支持到许多工业级的控制,譬如包装处理、重型机械控制、机器状态监测、车载数据采集等等。LabVIEW FPGA让不具备VHDL编程经验的工程师在LabVIEW平台上进行编程,底层自动转换成VHDL代码,从而进行硬件设计。可以说,FPGA是LabVIEW 进入设计领域的重要因素,从而可以在同一个LabVIEW平台上实现从设计、原型到发布的“图形化系统设计”的全过程。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NI与中汽研数据资源中心共建智能网联汽车虚拟仿真联合实验室

电气化迫使测试工程师加快速度

NI与NanoSemi合作开展先进的5G测试

NI在CIDEX 2018上强调助力中国新一代军工技术腾飞

得益“跨界&生态”先天基因,NI加盟ECC力推边缘计算落地行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