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专访

>

我们只有一次机会——专访和利时总裁王常力博士

我们只有一次机会——专访和利时总裁王常力博士

从媒体的角度,在与众多自动化品牌接触中,和利时可能是不太活跃、不恃张扬,甚至近乎保守的公司。然而,业界尤其是用户在谈及和利时时,更多的是肯定、赞许、希望和尊重,为他们每年为行业和社会所创造的价值以及不断创新、应用国际化挑战的勇气和责任。这一点上,他们“说得很少,但干得很实。”
2006年11月1日,在上海工博会开幕当天,和利时总裁王常力博士在展台上面向客户和20多家中外媒体,隆重发布了和利时LK大型PLC。这是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大型PLC产品,也是继2004年小型PLC问世以来和利时公司在国产PLC市场的又一次飞跃。在同期举行的上海市自动化学会2006年年会上,和利时总裁王常力博士作了一场专家报告,非常坦诚、理性地对我国民族自动化企业的前途和出路进行难得的思考与探索。在现场,与低调实干的王总一同接受专访的还有和利时执行副总裁孙强毅先生。孙总原任美国英维思中国区总经理,现加盟和利时,意味深长,抑或是和利时的特别之处和未来前景吸引并打动了他?

应对国际化挑战
15年前,当我国自动化市场还处于萌发中,以和利时、中控、上海新华为代表的一批国内自动化公司,用自信和汗水,开发出中国人自己的DCS,打破了国外厂商一统天下的格局。
如今,这批国产自动化厂商纷纷走过了10年发展之路,凭借具竞争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更符合国情的贴心服务以及持续自主创新精神,已由当年兄弟式作坊创业发展成逾千人大企业,每年销售业绩也由几十万递增到10亿以上。
肯定成绩的同时,深有忧患意识的王总也看到目前我国自动化行业发展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国产DCS在中小型装置上已经占有绝对优势,尤其在部分大型装置,如电力行业等已有所突破,但在乙烯、炼油等大型复杂装置仍缺少经验和业绩;我国PLC市场几乎全被国际品牌占有;部分仪器仪表国产化获得成功,但仍以依赖国外技术为主;在一些工程应用领域已培养出一批集成商,但其应用终端产品,以及市场和管理经验和规模等仍显不成熟。
面对在家门口越来越扩张的国际大公司的竞争,以及全球越来越趋同的经济一体化,对于中国自动化企业的出路,王总只有一句话:路在脚下,勇敢地应对国际化挑战。

和利时的思考和探索
说到国际化,很多朋友会跟我一样首先想起Emerson、横河、Honeywell等品牌的响亮。诚然,我国自动化企业起步晚、基础薄、底子差、资本小,无论从哪个环节似乎都无法与这些国际巨头相抗衡,如何谈直面国际化挑战?笔者把这个大大的疑惑抛给了王总,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笔者:您认为真正的国际化应包括哪些内涵?
王总:一个封闭的公司必将被淘汰。在国际化分工中,公司要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需要在三方面做到真正的国际化:文化和品牌的国际化;经营模式的国际化;管理和人才的国际化。首先我们自己要有国际化意识,要克服自卑心理,看看我们在能力、质量和效益方面能否达到Emerson、横河的水平?说到国际化,不是指仅仅在巴基斯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有些项目,而是应该把产品打到美国和欧洲市场去,与国际大公司同台竞技。而目前国内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实现产品的国际化,做到这一点,必须超越国际质量要求,取得通行国际标准认证,如CE、UL以及SIL3/4级安全认证等;产品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之一是与国外先进产品放在一起,不会感觉低人一等。

笔者:和利时推出国内首款自主产权LK大型PLC,相信也是和利时进军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信号。能分享一下其间的过程和收获吗?和利时为此作了哪些努力和探索?
王总:确实,这是我们改进产品模式的一个重要决策,PLC产品的开发成功,是为外销作准备的。
15年前,当我们开发DCS时,没有几个人相信我们能成功。今天,和利时DCS不仅广泛应用到电站、石化、建材、冶金、制造等行业,还成功开发了核电站系统业绩。2001年,在与同行、专家交流时,我们就在思考为什么中国的DCS能做起来,而国产PLC还未有突破。彼时,国内PLC市场已经被国外知名厂商所占据,且价格已经压得很低。2003年我们下决心开发时,也听到了各种疑惑和担忧的声音:毕竟PLC与DCS不同,我们能否开发出同等水平的产品?况且PLC的应用模式与DCS不同,DCS可以自己做工程,如果产品存在一些非本质缺陷,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工程队伍弥补,而PLC则要有系统集成商来完成工程,需要提供真正的产品,我们的产品能保证质量吗?还有一点,DCS可以是架装的板级结构,模具不多,模块种类相对也较少,而PLC则是完全的模块化结构,全部要开模具,我们的工艺行吗?我们的成本能控制得住吗?
对于这些,和利时人没有太多解释,只坚信一点:用户只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也只能抓住一次机会!带着无限的担忧和期望,我们开始了PLC的开发征程。
我们先拿LEC G3小型PLC试水,也是“探路者”,500多个成功应用项目和400多个用户,将近1亿的合同额证明这一步是正确的,产品质量也是过硬的,目前我们已放量销售并将迎接规模化生产。同时开始向下一步目标迈进:开发LK大型PLC。为确保成功,在前期市场调研和分析中,我们找来了施耐德、罗克韦尔、西门子、欧姆龙等几乎所有国际著名品牌PLC的性能指标和尺寸,决定采用这些技术指标的上限作为LK的指标,尺寸的下限作为LK设计目标。经过16个月的努力,LK大型PLC终于能在此次工博会成功亮相。秉承和利时DCS的设计和研发优势,LK大型PLC又被赋予新的创意和特征:采用高速同步串行总线,使其访问I/O速度和访问内存一样;单条指令执行时间仅为13ns,这超过了目前最快的西门子S7-400速度;模块和端子上下分开结构,方便接线和检查,等等。对于产品质量,仍然坚信这一点:一步到位!把握唯一一次机会!

笔者:说到这里,再次重提一个经常挂在企业老总嘴边的一个词:自主创新。我们的自动化企业能取得今天的辉煌,很大部分归功于良好的创新机制和优秀人才。新的“十一五”规划对企业自主创新更是给与极大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和利时的自主创新如何体现?人才机制又是如何考虑?
王总:自主创新,确实人们提的很多,但有时也带有一丝苦涩。创新是为产业发展服务的,而不是为技术服务的,最根本的是要有一个好的机制;长期创新需要高投入,风险很大,但结果可能事与愿违。作为一家长期投资公司,和利时信条是:抵住诱惑,耐住寂寞,稳中求进。这5年来,和利时很少说大话和豪言壮语,但路走得很稳,干得很踏实。创新是需要抵住诱惑的心态和长远的发展眼光。我们开发LK大型PLC,虽然只用了16个月的时间,但其中是凝聚了很多积累,如我们在工业以太网、低功耗、CPU、高速总线等方面的优势,都体现在LK的特质中。
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创建一流的企业。硬件的配置很容易实现,但理念的认同和追求确是优秀团队建设的基础。我们邀请孙强毅先生加盟,他十几年来的跨国企业管理经验以及运作理念,相信会加速和利时国际化步伐。我们需要改变国人甚至公司内部认为我们是国内公司的观点,我们要做总部在北京、面向世界的国际公司,无论从产品质量还是团队素质,我们都不比别人差。

笔者:和利时对成就国际性公司的规划和发展思路如何?
王总:还是这四句话:抵住诱惑,耐住寂寞,长期投入,自主创新。目前我们只在DCS市场占有一席之地,PLC事业还刚刚启程,未来发展需要一步步走,没有任何捷径而言。我们的目标是成就百年公司,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决策。2006年是公司的储备年,我们用3年的时间在能力·质量的提高上,经营目标和效益则排在第三位,放在5年之后。在业务上我们有三个设想:首先,一部分走向高端,如安全/信号产品和系统,其技术含量高,能展现和利时实力和优势;第二,对DCS进行升级,发挥传统优势,获得持续成功;第三,真正实现PLC的产业化,并在国内PLC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
早些时候我与中控金建祥总裁、中自王文海总经理沟通时,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要想提升自己,减少行业恶性竞争,就必须避免低水平徘徊,自主创新,走差异化道路。我们1993年就提出,要努力做好两件事:做别人不做的,做别人做不了的。我们坚信和利时有能力成就参天大树,只有根扎得越深,才能长得越高。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和利时 T50通用透平控制器

2012年度阶梯计划核电站智能测试项目通过验收

北京市工业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装置项目通过验收

和利时中标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开封东大化工项目

宁德核电1号机顺利通过168小时连续运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