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数控机床谋求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2007/4/17 9:52:00
如果把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母机”数控机床比作一个人,那么数控系统所起的作用就相当于人的“大脑”:通过数控系统的指挥调度,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就可以在一台机床上自动完成。
近年来,国产数控机床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取得的新成就,谱写了一曲挺起民族数控系统脊梁的辉煌乐章。
在技术爬坡阶段遭遇技术封锁
“要想成为制造大国和制造强国,中国装备就不能没有‘中国大脑’。”武汉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说,“作为一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我国数控产业既面临着国内技术从初级向中高级爬坡的艰难,又面临着国外技术封锁的严峻现实。”
对于我国技术尚不完善的五轴联动以上的高性能数控系统产品,一些发达国家至今仍对我国进行封锁限制,出口此类产品要求对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进行调查、跟踪。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两次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向外国政府申请五坐标数控系统进口许可,均遭到拒绝;南方航空集团花费100万美元进口了一台多轴联动数控磨床,外国公司要求设备联网,以便监控和限制设备使用领域。
此外,国外公司还以技术转让和合资办厂为诱饵,有步骤、有计划地保持对中国市场的优势。一家日本公司曾将其落后淘汰的两个系统技术转让给北京机床研究所,还将核心硬件芯片控制在手中;我方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吸收,这家日本公司又将其性能质量更好、集成度更高的数控系统产品推向中国市场,导致我方引进技术实现产业化的设想成为泡影。
齐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志荣告诉记者,有些中外合资办厂不过是全套散件进口,国内装配,我方根本不能掌握其关键技术。在引进技术过程中,合资企业培养出来的既熟悉技术、又熟悉中国市场的数控骨干人员,许多被外方用重金挖走,最终使我国企业成为“无芯”企业。
“惨痛的教训使中国民族数控产业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数控系统这样的战略高技术,靠花钱引进根本办不到;盲目效仿国外,也只会落后挨打,受制于人。中国数控产业的唯一出路,就是自主创新,用中国人自己的核心技术振兴中国数控产业。”陈吉红说。
立足自主创新谋求新的突破
数控系统的本质是对制造装备进行实时控制的计算机,也就是指挥装备运行的“大脑”。国外数控系统通常采用专用计算机为软硬件平台的技术路线。发起组建华中数控的华中科技大学抛弃了西方普遍采用的“基于专用计算机”的研发思路,走出“以通用工业微机为硬件平台,以Dos、Windows为开放式软件平台”的技术路线。这一创新的技术路线避开了制约我国数控系统发展的硬件制造“可靠性”瓶颈,使得中国数控系统产业与国际同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由华中数控自主开发的4通道、9轴联动“华中I型”高性能数控系统,打破了国外封锁,获得国内外客户广泛赞誉。
为摆脱在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较早就迈出了国际化技术战略步伐。通过与世界顶尖企业合资建厂,突出自主创新,整合全球技术资源。如今,关键功能部件的数控系统、立卧式加工中心、车削复合中心、龙门镗铣床等自主创新产品,技术性能堪与国际一流企业比肩。截至目前已连续七年夺得我国机床工具行业销售收入第一名。
目前,我国数控系统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预计2010年国内数控机床消费将达到60亿至70亿美元。此外,航空航天、船舶工业、重大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微电子装备制造业对高档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的需求也将急剧增加。“关键装备及其控制系统依赖进口的局面一定要逐步改变,否则势必影响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副总干事长王黎明说。
“努力扭转中高档数控系统依赖进口的局面”成为业界共识。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总干事长吴柏林认为,关键在于尽快让普及型数控系统产品实现产业化,在较短时间内占领市场。目前,国外公司在我国数控系统销量中的80%以上是普及型数控系统。如果我们能在普及型数控系统产品快速产业化上取得突破,我国数控系统产业就有望从根本上实现战略反击。同时,还要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高档数控系统的自主创新体系,提高我国的自主设计、开发和成套生产能力,创建国产自主品牌产品,提高我国高档数控系统总体技术水平。
(摘自:人民日报)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智光节能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瀛海建材余热发电机组首次启动成功
智光电气台州电厂给水泵系统节能改造项目成功投运
智光节能荣登2014年度全国节能服务公司百强榜第五位
索引程序编程凸轮表
奥越信300系列PLC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