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泉 格外亮丽
——— 访泓格科技创始人、总经理陈瑞煜先生及大陆区总经理谢聪敏先生
2007/8/29 9:51:00
台湾工控企业对于这个行业发展的贡献可以用卓越来形容,因此,对于台湾工控企业一直较为关注。
在记者接触过的许多台湾工控企业中,两类企业备受关注:一类是产品线齐全、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并迅速“扩张”而成为这个领域的世界级强者,比如研华科技;而另一类则是专注于某一“小”的高端领域,矢志不渝,最终成为这个“小”领域的开路者,比如泓格科技(ICP DAS)。
如果把目前的工控领域比做一片红海,泓格科技则是山谷里涌出的一泓清泉,显得格外亮丽,似乎流淌着的是一首没有结尾的曼妙音乐,而且弹奏着自己独特的音符。
也许,泓格科技的名气目前在中国大陆还不足够响亮,但当年畅销中国大陆的牛顿-7000和iDAM-7000模块,就是以OEM的方式由泓格生产的。这个成立于1993年并专业从事工业数据采集产品开发并行销全世界的公司,多年来一直是一个非常专注的技术开发型公司,在工业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传输和控制领域不断耕耘,努力把最新的技术、知识、产品和服务贡献给用户。
而当泓格科技举起“PAC引路人”大旗时,业界更是对其“刮目相看”。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何以有如此大的“能耐”?为探寻泓格科技发展之路,本刊记者日前专访了泓格科技创始人、总经理陈瑞煜先生(以下简称“陈总”)及大陆区总经理谢聪敏先生(以下简称“谢总”)。
厚积厚发 从软逻辑到PAC
如果在地上有一泓清泉涌出,势必在地下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泓格科技并非一开始就气势磅礴。
“从七、八年前第一次接触到软逻辑开始,我们配合的合作伙伴倒闭了几次,可是泓格坚持了下来”。陈总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讲述着泓格的发展历程。“其实在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软逻辑这么好用,大家都认为软逻辑可能是一个书生想出来的学术名词。但基于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泓格专注于研发软逻辑相关软件。到今天,连一些国际自动化巨头也有了软逻辑,证明我们的坚持非常正确。”陈总说,每一家厂商的PLC语言都不标准,如果客户用了一家的,就不能用别家的,因为没有标准接口,而软逻辑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它是国际标准型的语言。
出身于台湾工研院资深研发工程师的陈总对行业技术发展一直有着清晰的判断。源于在美国参加的一个嵌入式技术展览,2003年,泓格专注于研发嵌入式软硬件,这也才有了后来I-7188以及WinCon等PAC产品,因为它们都是基于嵌入式技术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专注于嵌入式技术研发是泓格成为“PAC引路人”的主要原因。
2005年,泓格发表新一代概念产品——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Programmable Automation Controller) 和可编程设备服务器 (Programmable Device Server),成为国内最早的PAC供应商之一,至此,也奠定了泓格 “PAC引路人”的地位。陈总表示,他更愿意把“PAC”中的“A”解释为“Advanced”,他认为PAC确实是更先进的PLC和IPC。
客户之恩 需求驱动让PAC日臻完善
如果说研发PAC主要是由于泓格对技术的正确判断,那么PAC的真正发展和完善则主要源自客户的需求。
陈总说,泓格最初也卖过IPC,但是很快发现PC-BASED并不能满足真正工业自动化的需求,客户需要的是既要可靠、稳定,又要开放、扩展的控制产品,PLC或PC-BASED都无法满足,而PAC的产生则顺应了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我非常感谢大陆许多有远见、富于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民营企业家,因为是他们大胆地对泓格产品的试用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才使我们的产品日臻完善”。陈总显然满怀感激之情。
谢总举了个例子,他说泓格目前开发的发动机检测系统,就是与客户共同合作的结果。他坦言,发动机系统泓格并不是很懂,但是他们找到内燃机研究所共同开发,而内燃机研究所则把自己的需求很清楚地表达,并提出了许多专业意见。在本次深圳举办的“PAC高峰论坛”上,泓格就特别邀请了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吴凯先生对泓格PAC产品从另一个角度作了精彩解说。吴凯先生带来了最新实施的一个PAC应用项目——以WinCon-8000为平台构建的发动机测试系统,该系统成功地将PAC应用于发动机试验测试系统,用以对发动机各项指标进行实时采集和远程监控,较传统测试系统更方便快捷准确。
“我们的PAC产品正在应用于更多行业和领域,而我们并非这些行业和领域的专家,因此我们将继续倾听客户的意见,与客户共同开发专用型产品,不断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谢总这样表示。
涌泉相报 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专注是泓格的特征,分享则是泓格的态度。
陈总认为,泓格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功,一是专注,二是懂得分享。
从软逻辑、嵌入式,再到PAC,泓格一直专注于在这个“小”领域做“大”文章。专注的烙印打在泓格的每一款产品上。比如,泓格推出的基于CAN总线的系列产品,是投入了一个研发团队花费五年时间研发出来的。陈总说,这是因为他在1983年去过德国,对其产生强大震撼的就是德国人做事的持久,其实他们并不一定比中国人聪明,但是他们生产的产品却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泓格投入了如此大精力研发的产品当然也给业界设立了新的高度,其他企业若不花费三、五年的时间,恐怕很难赶上。
而懂得分享则是企业永续发展的不二法宝。其一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在泓格,陈总一般对员工不做“硬性”的任务规定,他认为,要研发出真正的好产品,需要足够的时间,而且他会给员工“三成的自由度”——即把30%的工作时间作为机动,而不是把整个工作时间填得满满的,他认为许多好的创意都来自于“自由时间”的灵感。其二是真正“分享成果”。谢总解释,分享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因为涉及到利益。而泓格对于骨干员工配给了股份,大家可以在一个平台上长期发展;泓格不断调整与经销商的关系,与合作伙伴融洽相处,共同成长;泓格对于人才的培养则设定了长期计划。谢总表示,泓格在大陆主要采取的是“就地取才”以及“本土化”的策略。“从去年初, 我们在武汉成立培训中心开始, 我们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来做好这项工作,第一阶段是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目前这项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第二阶段,我们希望把这套模式与我们的经销商分享,我发现中国不缺专业人才,而欠缺的就是管理的人才,今年,我们陆续在深圳、成都、昆明、济南与青岛等地成立办公室,我们需要大量的人才加入,当然我们寻找人才的原则是绝对避免向同行挖角,大量的任用无经验的新人;此外,我们也鼓励内部人才转调,欢迎有创意的员工贡献他们所长,当然充分的工作授权也是泓格的特色,我们希望所有泓格的员工都能‘快乐的工作’、‘聪明的工作’。”“我们不一定要找很聪明的员工,而更看重员工在这个行业长期发展的意愿”。谢总如此表示。
许多人认为企业员工流动率控制在30%以内就属于健康,但泓格却认为这很危险。多年来,泓格的人员流动率在5%以下,实属业内罕见。谢总表示,要解决员工非正常流动问题,企业主与员工必须有共识,人才是企业的根本,“企”字少了人就变成“止”,在员工努力为企业主“鞠躬尽瘁”之时, 企业主如何与员工“分享”成果,才是解决人才不正常流动之道。
流向远方 持续为PAC做引路人
从将自己定位为“PAC引路人”的那天起,就注定泓格要走一段不平凡的道路。
毕竟,要大多数用户快速接受PAC,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在大部分传统领域,PLC依然牢牢地占据着主导地位;而PC-BASED也在许多领域形成一定规模。要完全改变目前的格局并非易事,需要较长期地培育市场。
当然,陈总对PAC的未来非常乐观。他坚信,PAC是整个工业控制技术的方向,因为她结合了PLC和IPC两者的优势。而且,目前的业绩也证明了这一趋势。PAC已经占据了泓格科技30%的份额,而且成长速度非常快。
从短期的目标来说,陈总期待着泓格明年在台湾“上柜”,使更多人分享到先进的工业控制技术带来的成果。
而从长远来讲,“我的目标是泓格这样一个中国的企业做出世界级的产品,能让外国人给我们肯定,给我们由衷的掌声。这不是因为我们的产品便宜,而是因为技术的领先和产品的品质。”显然,陈总并不是只站在一个企业的角度看待未来。而要做到这点,一要执着,二要持续投入。泓格目前在台湾有200多名员工,其中研发团队超过一半,陈总说还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这种研发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真正了解客户需求,开发适合客户的产品,并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这是一个出身于研发工程师的企业家的情结!这也是一种英雄的情结!
然而,自古英雄多寂寞。显然,这泓流淌在山谷间的清泉在汇聚成川之前将耐住寂寞,抵制诱惑,进而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流向远方,最终势不可挡!
在记者接触过的许多台湾工控企业中,两类企业备受关注:一类是产品线齐全、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并迅速“扩张”而成为这个领域的世界级强者,比如研华科技;而另一类则是专注于某一“小”的高端领域,矢志不渝,最终成为这个“小”领域的开路者,比如泓格科技(ICP DAS)。
如果把目前的工控领域比做一片红海,泓格科技则是山谷里涌出的一泓清泉,显得格外亮丽,似乎流淌着的是一首没有结尾的曼妙音乐,而且弹奏着自己独特的音符。
也许,泓格科技的名气目前在中国大陆还不足够响亮,但当年畅销中国大陆的牛顿-7000和iDAM-7000模块,就是以OEM的方式由泓格生产的。这个成立于1993年并专业从事工业数据采集产品开发并行销全世界的公司,多年来一直是一个非常专注的技术开发型公司,在工业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传输和控制领域不断耕耘,努力把最新的技术、知识、产品和服务贡献给用户。
而当泓格科技举起“PAC引路人”大旗时,业界更是对其“刮目相看”。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何以有如此大的“能耐”?为探寻泓格科技发展之路,本刊记者日前专访了泓格科技创始人、总经理陈瑞煜先生(以下简称“陈总”)及大陆区总经理谢聪敏先生(以下简称“谢总”)。
厚积厚发 从软逻辑到PAC
如果在地上有一泓清泉涌出,势必在地下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泓格科技并非一开始就气势磅礴。
“从七、八年前第一次接触到软逻辑开始,我们配合的合作伙伴倒闭了几次,可是泓格坚持了下来”。陈总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讲述着泓格的发展历程。“其实在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软逻辑这么好用,大家都认为软逻辑可能是一个书生想出来的学术名词。但基于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泓格专注于研发软逻辑相关软件。到今天,连一些国际自动化巨头也有了软逻辑,证明我们的坚持非常正确。”陈总说,每一家厂商的PLC语言都不标准,如果客户用了一家的,就不能用别家的,因为没有标准接口,而软逻辑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它是国际标准型的语言。
出身于台湾工研院资深研发工程师的陈总对行业技术发展一直有着清晰的判断。源于在美国参加的一个嵌入式技术展览,2003年,泓格专注于研发嵌入式软硬件,这也才有了后来I-7188以及WinCon等PAC产品,因为它们都是基于嵌入式技术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专注于嵌入式技术研发是泓格成为“PAC引路人”的主要原因。
2005年,泓格发表新一代概念产品——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Programmable Automation Controller) 和可编程设备服务器 (Programmable Device Server),成为国内最早的PAC供应商之一,至此,也奠定了泓格 “PAC引路人”的地位。陈总表示,他更愿意把“PAC”中的“A”解释为“Advanced”,他认为PAC确实是更先进的PLC和IPC。
客户之恩 需求驱动让PAC日臻完善
如果说研发PAC主要是由于泓格对技术的正确判断,那么PAC的真正发展和完善则主要源自客户的需求。
陈总说,泓格最初也卖过IPC,但是很快发现PC-BASED并不能满足真正工业自动化的需求,客户需要的是既要可靠、稳定,又要开放、扩展的控制产品,PLC或PC-BASED都无法满足,而PAC的产生则顺应了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我非常感谢大陆许多有远见、富于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民营企业家,因为是他们大胆地对泓格产品的试用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才使我们的产品日臻完善”。陈总显然满怀感激之情。
谢总举了个例子,他说泓格目前开发的发动机检测系统,就是与客户共同合作的结果。他坦言,发动机系统泓格并不是很懂,但是他们找到内燃机研究所共同开发,而内燃机研究所则把自己的需求很清楚地表达,并提出了许多专业意见。在本次深圳举办的“PAC高峰论坛”上,泓格就特别邀请了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吴凯先生对泓格PAC产品从另一个角度作了精彩解说。吴凯先生带来了最新实施的一个PAC应用项目——以WinCon-8000为平台构建的发动机测试系统,该系统成功地将PAC应用于发动机试验测试系统,用以对发动机各项指标进行实时采集和远程监控,较传统测试系统更方便快捷准确。
“我们的PAC产品正在应用于更多行业和领域,而我们并非这些行业和领域的专家,因此我们将继续倾听客户的意见,与客户共同开发专用型产品,不断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谢总这样表示。
涌泉相报 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专注是泓格的特征,分享则是泓格的态度。
陈总认为,泓格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功,一是专注,二是懂得分享。
从软逻辑、嵌入式,再到PAC,泓格一直专注于在这个“小”领域做“大”文章。专注的烙印打在泓格的每一款产品上。比如,泓格推出的基于CAN总线的系列产品,是投入了一个研发团队花费五年时间研发出来的。陈总说,这是因为他在1983年去过德国,对其产生强大震撼的就是德国人做事的持久,其实他们并不一定比中国人聪明,但是他们生产的产品却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泓格投入了如此大精力研发的产品当然也给业界设立了新的高度,其他企业若不花费三、五年的时间,恐怕很难赶上。
而懂得分享则是企业永续发展的不二法宝。其一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在泓格,陈总一般对员工不做“硬性”的任务规定,他认为,要研发出真正的好产品,需要足够的时间,而且他会给员工“三成的自由度”——即把30%的工作时间作为机动,而不是把整个工作时间填得满满的,他认为许多好的创意都来自于“自由时间”的灵感。其二是真正“分享成果”。谢总解释,分享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因为涉及到利益。而泓格对于骨干员工配给了股份,大家可以在一个平台上长期发展;泓格不断调整与经销商的关系,与合作伙伴融洽相处,共同成长;泓格对于人才的培养则设定了长期计划。谢总表示,泓格在大陆主要采取的是“就地取才”以及“本土化”的策略。“从去年初, 我们在武汉成立培训中心开始, 我们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来做好这项工作,第一阶段是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目前这项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第二阶段,我们希望把这套模式与我们的经销商分享,我发现中国不缺专业人才,而欠缺的就是管理的人才,今年,我们陆续在深圳、成都、昆明、济南与青岛等地成立办公室,我们需要大量的人才加入,当然我们寻找人才的原则是绝对避免向同行挖角,大量的任用无经验的新人;此外,我们也鼓励内部人才转调,欢迎有创意的员工贡献他们所长,当然充分的工作授权也是泓格的特色,我们希望所有泓格的员工都能‘快乐的工作’、‘聪明的工作’。”“我们不一定要找很聪明的员工,而更看重员工在这个行业长期发展的意愿”。谢总如此表示。
许多人认为企业员工流动率控制在30%以内就属于健康,但泓格却认为这很危险。多年来,泓格的人员流动率在5%以下,实属业内罕见。谢总表示,要解决员工非正常流动问题,企业主与员工必须有共识,人才是企业的根本,“企”字少了人就变成“止”,在员工努力为企业主“鞠躬尽瘁”之时, 企业主如何与员工“分享”成果,才是解决人才不正常流动之道。
流向远方 持续为PAC做引路人
从将自己定位为“PAC引路人”的那天起,就注定泓格要走一段不平凡的道路。
毕竟,要大多数用户快速接受PAC,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在大部分传统领域,PLC依然牢牢地占据着主导地位;而PC-BASED也在许多领域形成一定规模。要完全改变目前的格局并非易事,需要较长期地培育市场。
当然,陈总对PAC的未来非常乐观。他坚信,PAC是整个工业控制技术的方向,因为她结合了PLC和IPC两者的优势。而且,目前的业绩也证明了这一趋势。PAC已经占据了泓格科技30%的份额,而且成长速度非常快。
从短期的目标来说,陈总期待着泓格明年在台湾“上柜”,使更多人分享到先进的工业控制技术带来的成果。
而从长远来讲,“我的目标是泓格这样一个中国的企业做出世界级的产品,能让外国人给我们肯定,给我们由衷的掌声。这不是因为我们的产品便宜,而是因为技术的领先和产品的品质。”显然,陈总并不是只站在一个企业的角度看待未来。而要做到这点,一要执着,二要持续投入。泓格目前在台湾有200多名员工,其中研发团队超过一半,陈总说还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这种研发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真正了解客户需求,开发适合客户的产品,并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这是一个出身于研发工程师的企业家的情结!这也是一种英雄的情结!
然而,自古英雄多寂寞。显然,这泓流淌在山谷间的清泉在汇聚成川之前将耐住寂寞,抵制诱惑,进而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流向远方,最终势不可挡!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新品发布】泓格单相智能电表:PM-311x-240P 系列
泓格在泰国棕榈油制造厂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泓格设备联网解决方案在无人商店的应用
泓格环境及能源监控解决方案在信息机房的应用
泓格远程照度温度湿度和露点数据记录模块新品发布:DL-110S-E / DL-110S-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