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广东亟须另选煤炭进口地

广东亟须另选煤炭进口地

2008/7/4 9:11:10

为限制煤炭出口,增加越南国内供应,越南于今年1月1日开始征收煤出口税,当时税率为10%,而后又迅速将煤炭出口价抬升40%。越南工业和贸易部能源和石油部门负责人曾于2月份公开表示,越南计划今年将煤炭出口量减少32%,其中将向中国出口的煤炭总量削减19%,并在以后逐步降低出口。

5月28日,越南工贸部更是发布第4437号文件,规定从6月1日起越南方面单方停止中越煤炭边贸活动;6月18日,越方更进一步将煤炭出口关税提高到 20%。这一切对于工业煤炭使用量日益增加的中国的国内市场来说无疑是屋漏便逢连阴雨。广东作为发展速度快,但能源又比较紧缺的中国大省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了!

近年来,广东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但同时广东又是一个能源资源缺乏的省份,每年都要从省外调入大量的能源以供应省内对能源不断增长的需要。以煤为例,近年广东煤炭需求量均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迅速递增,据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预计,2007年广东需从省外调煤1.25亿吨。 2005年兴宁矿难后,广东已经逐渐退出煤炭生产,煤炭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对外依存度不断加深,政府鼓励企业以各种渠道广辟煤源,保证生产稳步发展,而由于国内煤炭运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进口煤已成为广东能源供应的重要补充,广东进口煤持续高速发展。据海关统计,2001年,广东进口煤只有10万吨,而 2007年进口量已增至1456.1万吨,6年间增速高达144.6倍,年均增长1.3倍。东盟与广东海运线路最短,因此是广东煤进口的最佳来源地,近年自东盟进口煤的数量也逐年快速增长,自东盟进口量也由2001年的1.6万吨猛增至2007年的1326.5万吨,2007年的进口量已占广东同期煤进口量的91.1%。然而随着广东自东盟进口煤数量的急剧增长,东盟主要产煤国为保护国内资源纷纷采取了一些限制出口措施,这已对广东进口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自东盟进口煤价上涨五成

自东盟进口煤均价大幅上涨5成,国内企业用煤成本急剧增加。2008年1月,受制于全球煤炭供应的紧张、中国雪灾造成的对煤炭,特别是对电煤的大量需求,越南方面将向中国出口的煤炭价格骤提40%左右,广东自越南进口煤均价基本呈现逐月上涨的趋势,月均进口煤价从1月份的49美元/吨逐渐增至5月份的62 美元/吨,1~5月自越南的进口均价为58美元/吨,比去年同期(下同)上涨幅度高达49.9%。同期,广东自印度尼西亚进口煤的均价为68美元/吨,增幅更是高达53.1%。若以1美元兑换人民币7元计算,今年1~5月,广东自东盟进口煤因为价格上涨因素多花费成本6.7亿元人民币,这将大幅增加国内企业的使用成本。

自东盟进口煤数量下降两成

自东盟进口煤下降近2成,广东用煤形势趋紧。受东盟对煤实施限制措施及煤价大幅上涨影响,今年1~5月,广东自东盟进口煤455.8万吨,大幅下降 18.9%。其中,自印度尼西亚进口煤216.9万吨,降幅高达28.6%;自越南进口煤在前几年大幅增长之后,1~5月自越南进口煤228.3万吨,下降11.6%;越南方面考虑到国内煤价的节节攀升,今年开始要求其与中国企业签订的长期合同必须半年调整一次价格,刚出炉的招标价格就将成为下半年长期协议价的指引,今年下半年越南煤的价格可能就是88.1美元/吨,煤价的大幅上涨将影响广东进口越南煤的积极性,届时广东用煤形势将可能趋紧。在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逐渐收紧煤出口的情况下,广东煤进口企业也积极开拓新的进口渠道,1~5月自菲律宾进口煤10.7万吨,而去年同期无自菲律宾进口煤的记录。

据国家发改委预计,2008年全年国内的煤炭需求量将较2007年上涨8%。2007年,我国煤炭消耗量约25.3亿吨,今年煤炭供应的紧张局面将远超过往年。近年来,越南的煤炭成为广东、广西等地缓解能源紧缺的补充,也是两国贸易额增速最快,边境贸易量增长最大的品种。由于越南国内经济的原因,从今年6 月1号起,越南方面停止了对中国煤炭的边境贸易,停止边境贸易出口煤也会对广西和广东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今年夏天预计广东用电量将会达到新的历史峰值,供电缺口比去年同期有所加大,因此对煤的需求也会有所增加,因此广东应未雨绸缪,积极寻找稳定的煤供应地,确保广东用煤得到保障。

                                            信息来源于:中国矿产设备网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中国联通首个量子通信产品“量子密信”亮相!

国家重大装备企业齐聚高交会 中国科技第一展11月深圳举行

东土精彩亮相华南工博会,展现未来工业前沿技术

ATMS邀请函 | 以智驭新,协作创造汽车行业新质生产力

直播定档!见证西门子与中科摩通联手打造汽车电子智能制造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