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航空安全或由“云”解决 核心数据防护成关键

航空安全或由“云”解决 核心数据防护成关键


  在被称为“空难年”的2014年,马航MH370失联、MH17被击落,台湾复兴航空GE222迫降重摔,阿尔及利亚航空AH5017坠毁,航空安全再次成为全球焦点。

  但就在人们关注航空安全问题如何解决的时候,一个信息技术或能改变这一切——那就是在信息技术和网络领域不断被提及的“云技术”。究竟云技术能如何解决航空安全问题,它成功或者可行的关键点又在哪里?下面就让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山丽网安来告诉您吧。

  “一场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产业升级战役,在航空业的上游制造企业最先打响。”

  9月26日,霍尼韦尔(Honeywell)的高级研发工程师王睿获得私人飞行驾驶执照PPL (Private Pilot License)刚好满半年。如果算上此前历时4个多月的飞行训练,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从事先进飞机驾驶舱相关研发工作的王睿,经历了一次思维蜕变。

  霍尼韦尔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龙头企业,也是全球最主要的黑匣子生产商。2012年末,霍尼韦尔与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飞机私用驾驶员执照项目合作备忘录”。从2013年第一季度起为选定的工程师们展开飞行培训(PPL项目)。这也是霍尼韦尔推行“HUE”(霍尼韦尔用户体验)项目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如果不是一次“乌龙”事件,王睿也很难意识到PPL项目对于飞机制造环节究竟有多重要。他告诉《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我们团队的工程师在办公室里辛苦开发了一项功能,自认为不错,还花了时间做了模型。给飞行员试用评估,结果竟被评价为完全无用。理由是在特定的飞行阶段里,飞行员根本没有精力分散到该功能上。”而让王睿哭笑不得的是,团队开发该功能的初衷,就是为了减轻飞行员的操作负荷。

  现在,王睿开始尝试游离工程师的身份,而用飞行员思维来研发飞机系统。“可以说在飞机上的每一分钟,每一个动作,管制员的每一个指令,甚至是飞行员之间的对话,都激发我对现有工作的新思考。我真正开始理解飞行员之前所说的‘忙’的真实含义,也开始意识到一些在特定时候需要却还没有的功能,以及现有设计缺陷改进的可能性。”

  其实,霍尼韦尔的“PPL项目”只是一个缩影,航空制造业巨头们已开始挥别闭门造车,从用户的真实需求出发,试图通过新技术成就人类史上更安全、更高效的飞行方式。

  航空企业与云技术可谓“天生一对”

  航空业与生俱来拥有大数据基因,由上百万个零件、数十种系统构成的飞机,通过传感器获得超过千兆字节数据,只是过去很多年,其利用率只有10%。直到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海量航空数据所蕴含的能量才被大规模激发。

  GE航空工程部中国区总经理王鹏告诉《21CBR》记者,“二三十年前,GE就开始提供第一代发动机状态监控服务,需要飞行员手工记录发动机数据,到后来机载设备自动记录数据,到现在飞机在飞行中发送实时数据,进行发动机实时远程故障诊断(Remote Diagnostics)。”

  通过发动机和飞机的传感器,采集起飞和巡航数据,实时传送至GE的上海AOC中心(航空客户支援中心)进行分析,一旦发现异常,AOC立即向航空公司发送通知,在飞机落地之前就做好排除故障的准备工作。因此,有助于减少起飞延误和航班取消。

  远程诊断是基于起飞和巡航阶段两个标准时刻的两份发动机和飞机报告进行发动机状态监控。而现在GE推广的是基于大数据的飞行和维修分析服务,分析的是全程的飞行数据。这能帮助数据分析专家和发动机专家更全面地了解飞行员的操作情况和飞行全过程的发动机工作状态。

  在王鹏看来,通过这些工作,既能提高飞行的安全性,又能优化飞行降低油耗,还可以进行发动机故障的预测(Prognostics),减少空中停车、中断起飞、延误和取消航班对航空公司运行的影响。此外,也能减少非计划换发,降低发动机的维修成本。王鹏说:“发动机的维修成本占总飞机维修成本的40%以上,一台发动机的修理就是百万级美元的支出。远程诊断让航空公司避免一些计划外的发动机拆卸和停飞待检,大大节省成本。”

  事实上,航空大数据已经为GE优化发动机设计提供决策。GE全球研发中心上海总经理兼技术总监魏斌告诉《21CBR》记者,通过故障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发现,在中国发生的引擎故障中,包括PM10、沙尘、锍、氯等在内的环境污染是损坏发动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某些城际间的航线,发动机损耗极为严重。为此,GE正在尝试借助新材料与特殊设计,为中国的环境定制发动机。

  在北美,GE为多家航空公司提供飞行数据的监控和分析,旨在降低成本,提高发动机安全性能。不久前,GE航空集团也与中国东方航空达成协议,为东航20架波音777-300ER飞机使用的GE90-115B发动机提供为期15年的OnPointSM 服务解决方案,包括维护、修理及大修服务。该服务协议在合同期内的总价值超过3.5亿美元。

  除了飞机的“心脏”发动机外,霍尼韦尔的工程师唐.贝特曼发明的开发增强型近地警告系统(EGPWS),加强GPS定位功能,可在出现可控飞行撞地事故(CFIT)前发出飞行预警,成为利用大数据推进航空安全状况的范本。

  美国联邦航空局规定,所有涡轮喷气式飞机必须配备EGPWS系统。霍尼韦尔航空航天大中华区客户商务总监艾青告诉《21CBR》记者,在该系统问世前,各大航空公司年均发生7-9起可控飞行撞地事故,而在该系统帮助下,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数字已经小于1。

  艾青解释说,EGPWS全球数据库的工作原理就是将整个地球表面以网格的形式数字化,尤其是机场、跑道周围的地形数据,对应特定的位置点与高度,匹配飞机飞行高度、时速等信息,提供防撞预警。目前已累积超过6亿飞行小时的全球地形和障碍物数据的EGPWS数据库,每月都会从各大航空公司、空管局、政府和一些数据服务商那里更新数据,以便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确保一切可行的基础居然还是“安全问题”

  从上述的分析和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航空行业要确保今后的安全性,利用大数据和网络或许“迫在眉睫”,但其实有一点我们却不能忽略。飞机上那些可以影响到飞行安全的数据,本身也需要保护,只有它们得到了保证,飞行的安全问题才会有基础的“安全保证”。而面对如此海量而且复杂的数据,该用什么方法来保护呢?答案就是多模加密。

  在说多模加密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下数据加密。数据加密直接作用于数据本身,使得数据在各种情况下都可以得到加密的防护。再者由于加密防护特殊性,使得数据即使泄露了,加密防护依然存在,只要算法不被破译,数据和信息仍然可以称作是安全的。由于这两点保证,使得加密软件成为了现代企业防护信息安全的最主要和最可靠的手段。

  然后是多模加密。多模加密技术采用对称算法和非对称算法相结合的技术,在确保加密质量的同时,其多模的特性能让用户自主地选择加密模式从而更灵活地应对各种防护需求和安全环境。同时作为这项技术使用的典型代表山丽防水墙的多模加密模块还采用了基于系统内核的透明加密技术,从而进一步确保了加密防护的即时性和完整性(加密与格式无关)。

  而随着智能机以及移动终端加密防护需求的日益剧增,具有数据本源防护效果的山丽防水墙也即将登陆各大智能机平台和系统。

  山丽结语:

  其实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继续发展和普及,会有越来越多的领域牵涉到信息技术和网络,在这些领域受益于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帮助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信息化、网络化后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其中数据本源的防护问题最为关键。面对这个问题,采用灵活且具有针对性的加密技术及其软件进行防护或是现阶段最好的选择!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供应链中的信息安全 浅谈ERP系统的防护要领

针对NSA对云计算安全影响 数据加密是硬道理

“影子IT”信息安全隐患大 云计算发展受阻

看不见的危机 细数云计算的数据安全隐患

信息化与网络安全 这个时代无法逃避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