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回望2024丨国产替代红利显现,自动化共性压力如何击破?

回望2024丨国产替代红利显现,自动化共性压力如何击破?

2025/1/14 15:54:15

读者朋友们好,我们每年的必备栏目——年终总结又如期和大家见面了。不知站在新的一年回忆已经丢掉的旧日历,是感受到了“辞旧新生”还是“阵痛延续”?


在今年的年度总结之前,我们思考如何让每年必备的选题新鲜一点。社会宏观议题太庞大,行业各类趋势太繁杂,平直或陡峭的数字连线之后,我们决定思考并关注其中的个体沉浮。


结构化问题之下,每个主体都不是独立的,个人与公司共存亡,企业与行业强相关,供应链上下游唇亡齿寒。他们均面临着共性的压力——需求疲软,投资收缩并放缓,但也在寒冬化冰之际沐浴在同样的春风里——国产化替代和设备换新所激发的机遇将延续至少五年。


悲伤者有之,而乐观者亦存在。本次,工控网采访了一批平均从业经历达十年的工程师,聊了聊他们的2024年是如何度过的,以及支撑他们在自动化行业坚持下去的动力来源。我们将谈话内容分解为市场、趋势、挑战、技术和期望几个层面为读者们呈现,如您在其中寻到共鸣,抑或有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市场:共性压力之下,得技术和手段者得解脱

谈市场,就离不开数字这种硬指标。根据gongkong®市场研究的预测,2024年自动化市场整体预计同比下滑4%~5%。今年PMI最高值为3月的50.8,相较去年的52.6有所下降,最低值为2月和8月的49.1。


这组数据背后,各行业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机遇。从纺织行业再到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间表现差异显著,但都面临着经济衰退、成本压力加大、投资意愿低迷等共性问题。整体来看,疫情后的复苏进程仍在爬坡,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国际贸易环境动荡之下,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

共性压力:市场疲软未振,让渡利润求生

在本次与工控网交流的众多行业中,无论是纺织、汽车MES、汽车零部件,还是物流装卸设备等,各个行业在2024年都遭遇了类似的困境:一方面,原材料、人工和物流成本的上涨使得企业的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此外,市场需求的低迷导致订单增长乏力。

 

在这些压力尚未化解之前,“生”者为王,维稳为先,企业的生存状态中“扩张”有所减少,如何维持盈利、稳住现金流、保住市场份额成为优先级。纵向比较上市公司的财报可以看出,让渡利润求规模成为行业内的常态,稳住利润为正的公司产品类型较多,基本是不依靠单一市场的“八爪鱼”。

 

另一方面,行业压力下行带来的连锁效应还在持续,企业投资热情普遍低迷,行业内部对于大型项目的投资规模有所减少,但不同细分行业的境况有所差别。受政策趋势影响,大型项目或在2025年迎来新建项目的新一轮投资,这一点在港口物流等项目中已有体现。

 

下面将列举较为具有代表性行业的具体境况:

 

纺织行业:

有受访者谈到,2024年是后疫情阶段市场情况最差的一年。尽管整体订单量没有太大变化,但纺织行业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的情况屡见不鲜。相较于上一年,企业摆脱了频繁停工现象,产线仍在维持满负荷生产,但由于疫情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劳动力成本增加以及原材料价格激增,相关企业的营收和利润大受影响,有甚者利润减半。

 

汽车MES

汽车行业中的制造执行系统(MES)仍处于高度竞争的状态,市场景气度不高,内卷严重。国际贸易方面,由于美国对中国关税增加,出口业务受到较大影响,直接导致部分企业的毛利和订单量缩水。但国内需求相对稳定,生产几乎不受影响,各企业目前都是停止扩张的状态。


若要对比,此前出口订单相对平稳,是一些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关税提升本质上是国外市场为了保护他们的本土企业,变相削减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外部市场的订单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可以预见。与此同时,行业的投资也出现了大幅缩减,许多大型项目的投资从千万级缩减到百万级。尽管如此,企业仍需要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技术服务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突破口尚待探索。

 

汽车零部件

部分零部件供应商凭借灵活的市场应变能力,仍然保持了平稳的表现。与其他行业不同,受访者对其他行业所谈的“不景气”感受并不明显,全年订单量和订单结构较为平稳,营收也基本持平,这主要与公司及时调整客户群体和运营策略有关。面对传统合资品牌供应需求降低的情况下,企业迅速调整目标市场,将业务拓展到国产造车新势力。这些新兴车企的需求相对更高,且对高端、定制化零部件的需求日益增加,企业可结合已有经验为其提供定制化开发的服务。

 

物流装卸设备

该行业2024年的市场情况比2023年更为严峻。受访者认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境况都不太好,对于物流行业而言吞吐量下降很多,制造业整体的疲软导致设备需求显著减少。在交流中可以感受到,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有着同样的感触。但在2024年年末,上述市场情况有所扭转,从国内12月份订单来看,招投标项目有所增加,物流行业2025年在基建方面可能有大动作,市场需求或将有所回升。

 

在这些不同的行业中,对于“不景气”感受不高的领域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多方交流中我们感受到,在这种普遍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更考验企业的布局和战略,已经铺开规模的大型企业相对小型企业更具优势。若要分析个中原因,大型公司在客户来源、销售渠道以及市场份额方面较为稳定,部门分工明确,抗风险能力较强,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而小型企业则面临着更大的市场压力,由于资源相对有限,它们所受到的市场冲击更为剧烈,尤其是在大额订单和投资减少的情况下,生存和发展面临更多挑战。

浪潮汹涌,个体如蜉蝣

在“不景气”成为多数人提及的关键词背后,必然有更为实际的动荡出现在从业人员身上,裁员、降薪和零工化现象已成为其中的焦点。随着市场需求的波动,企业纷纷调整用工模式,已有企业通过裁员和降薪来减少开支,也有行业趋向于劳务派遣、零工化等灵活用工方式,以应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

 

在纺织、汽车制造等行业,虽然整体上并未出现大规模裁员的现象,但一些小型企业采取了变相裁员的策略。例如,通过降低薪资水平或促使员工自行离职,企业在维持成本控制的同时,尽量避免直接的裁员风波。此外,随着订单量的波动,纺织等行业制造业零工化趋势在逐步加强。尤其是在订单相对较多的时期,企业会通过劳动派遣的形式来灵活应对用工需求的变化。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降低了用工成本,但也让员工面临更大的不稳定性。

大趋势:国产化替代之下,折射的市场需求

低迷只是暂时且不均匀的,多数企业已在布局当下看到的行业实际需求,任何红利都需要超前的眼光提前规划,在“不景气”之时也不可懈怠。目前看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国产化替代所带来的利好已在显现,推动设备以旧换新和数字化业务的拓展。同时,更多企业在深入挖掘细分市场的实际需求。有企业谈到,越是低迷越要拼服务,由此市场存量服务的机遇逐渐显现。

国产品牌认可度达到历史新高

2024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表示:未来五年,中央企业预计安排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总投资超3万亿元。回顾此前的四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每一次设备投资周期的变动都与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信贷紧密相关。

 

在2016至2021年的设备更新周期中,彼时,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通过设备更新和产业升级来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成为重要举措。抵御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之时,中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调整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行业,推动企业更新设备。而当前正在经历的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则是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

 

在纺织行业,国产化替代已成为显著的趋势。国家补贴政策推动了设备更新换代,但也带来了市场竞争的加剧。大规模企业的产品定位和渠道能力更强,能够通过低价策略占领市场,但一些小型企业也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而在装备制造和软件领域,国产品牌的崛起同样不可忽视。随着国产品牌如台达、汇川等崭露头角,国产伺服电机、机械手等设备的应用率在逐年增加。工程师们对这些国产产品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并不需要性能太高产品的场景中,国产设备凭借在价格和易用性方面的优势,已经能够完全替代高端进口设备。

 

中美贸易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倾向于选择国产产品,即便与进口产品在某些性能上有所差距。但国内品牌凭借良好的服务和成本效益,在市场上赢得了更多青睐。例如,信捷等品牌的中小型PLC不仅在性能上满足需求,其在服务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及时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在物流装卸设备领域,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国产品牌在大规模设备改造中的应用逐渐上升。政府对国产设备的支持政策也推动了包括PLC、变频器等在内的国产化替代,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进程。

 

软件领域,在“自主可控”的目标下,国产品牌也在逐步突破。2024年,华为加持的“HualongOS 华龙工业操作系统”问世引发了广泛关注,东土科技、汇川、中控技术等国产品牌在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等底层技术上的进步,使我国制造业正逐步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逐渐实现工业控制系统和自动化软件的国产化替代。

 

近几年,我们可以愈发深刻地感受到,国产品牌的崛起和认可度正在逐步提高,尤其是在自动化和设备制造领域,国产替代趋势愈发明显。在面对技术制裁和供应链问题时,国产品牌不仅在价格上具备竞争优势,更在某些技术创新与服务体验上逐渐缩小了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尽管与国际品牌相比,国产品牌仍面临一定的技术差距,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认可度的提升,国产品牌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国产化替代的浪潮中,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细分行业正待活血

另一个趋势是,制造业的细分行业“活血”迹象愈发明显。尽管新增行业的拉动作用相对有限,但市场下沉趋势显著,考验着厂商在细分市场的挖掘与适应能力。

例如在纺织行业,智能制造的普及已有多年,但由于行业细分众多、体量庞大,智能化的推广仍需时间。比如立体仓库的实施和推广,近两年才开始成形,价格因素、政策引导等都对这一过程的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汽车零部件领域,智能化和自动化正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逐步实现从半自动化到全自动化、无人化的转变。例如,机器视觉技术的逐步铺开也使得整个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与工控网交流的工程师谈到,他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使用的方便性、成本可控制及售后服务的跟进上,高效且低成本的自动化设备更受青睐。

 

物流装卸设备行业也在加速推动自动化的进程,尤其在港口物流项目中的自动化建设中,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当前,政府牵头的标杆自动化码头项目已在沿海及内陆多个地区展开。虽然投入成本较高,且投入产出可能短期内并不成正比,但这一趋势却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全球物流需求的变化,自动化码头将成为未来物流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大规模的设备制造周期较长的背景下,厂商必须保持不断创新和投入,以便在新一轮的机遇中不掉队。此外,软件应用在自动化领域逐渐得到更多重视,尤其是PLC等。这类大型PLC产品中国内外产品的差距较为明显,国产品牌仍需持续探索。

 

挑战:价格战常态化,他人即地狱

如今,价格战已经成为多个行业的普遍现象,2024年在光伏和汽车领域有所加剧。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由价格压缩利润空间引发的混乱局面影响也较为深远,需要长期宏观调控。在某些行业中,价格战的蔓延已不再是暂时的波动,而是成为常态化的竞争模式。这种情况是否真如某些企业所断言的那样“自食其果”?价格战背后的根源,又是如何形成的?

 

有些受访者谈到,自美国提高关税后,出口市场遭遇沉重打击,使得很多企业不得不面临成本压力与利润压缩的双重困境。国内市场相对稳定,但行业内的竞争却依旧激烈。企业们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在价格上屡屡“杀价”,尽管成本已相当低,利润空间狭小。这种价格战的不断升级,未来将可能导致许多出口企业的倒闭。由于价格优势逐渐消失,许多企业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尤其是低价竞争的企业,可能会在竞争到某一极限时失去市场优势。在国内市场,价格战已成为常态化现象。对于大企业而言,质量过关是一项重要的保障,而在价格方面的优势更多取决于企业的战略取舍。

 

但一些受访者认为,价格战实际上是挤出市场中的“水分”,通过降低成本和提升生产效率来确保产品的竞争力。例如,像汇川这样的龙头企业,毛利率较高,能够在价格战中占据一定优势。而一些大企业,尤其是涉足基建和大型机械的公司,毛利率相对较低,因此在价格战中可能更容易受限。尽管如此,部分企业认为,价格战并非全然负面,它为行业带来了更透明的定价机制和更高的市场流动性。

 

以纺织行业为例,该行业的价格战现象尤其突出。从2017年开始,随着行业的洗牌和疫情的影响,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行业内许多厂商原本对高端、中端、低端客户群体并不重叠,各自定位清晰,并未形成直接的竞争。然而,随着部分企业为寻求上市而扩大产能,进入细分市场的布局开始打破了原有的市场秩序,直接导致价格战不断升级。尽管如此,部分专注于高端设备的大型企业仍然选择保持较高的品牌价值和质量标准,并未深陷价格战的泥潭。可以说,目前行业正处于恢复定位的关键时期,企业们在重新审视自身在市场中的角色,以期稳定发展。

 

反观汽车零部件行业,价格战虽然存在,但在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企业更多关注的是设备的稳定性、易用性和服务响应速度,而非单纯的价格竞争。价格固然是采购方考虑的一个因素,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细化,研发创新和服务质量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要素。因此,价格战在这些行业中并不如其他行业那样尖锐和普遍。

技术:工程师被迫成为全能人才,AI应用成效有待评判

目前,制造业普遍关注的技术方向集中在已有技术升级、国产化替代和AI等前沿技术。交流中我们了解到,纺织行业在一些高工艺要求的细分领域,国内厂商尚未能够完全满足需求,技术升级依然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对于汽车MES行业,许多新技术依赖于国外转化,尽管转化后已具备一定的应用水平,但与国外的专精技术仍有差距,且国外前沿技术目前发展迅速,这方面的技术赶超任务艰巨。

 

而对于这两年炒得正热的AI技术,我们询问了工程师们在实际应用中对于相关技术的看法。有工程师表示,AI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但仍处于辅助性角色。在软件相关行业,AI的主要作用是减少搜索时间,并作为辅助工具提供决策建议,AI无法完全替代人工决策。在实际应用中,机器视觉的底层代码编写能力仍有所欠缺。若供应商提供具备深度学习功能的算法平台,并进一步降低误判率,将大幅提升产品的应用性。国内外的机器视觉产品在技术层面差距不大,但价格上存在明显差异,国内解决方案的性价比较高,这促使工程师在选型时会与技术团队积极沟通,以确保算法和功能的优化。

 

在与制造强相关的行业,例如汽车零部件领域,AI主要应用体现在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方面,特别是在产品外观的视觉影像检测方面。对于大厂们有所布局的自动化编程的应用,国内涉及的仍然较少,调试过程依赖于人工介入。业内讨论认为,尽管AI发展迅速,但工程师依然不可或缺,尤其在现场调试和软硬件结合方面。

 

AI是否会为工程师们造成“职业危机”?答案是否定的,但在前沿技术涌现之下,工程师们感受到的压力是来自学习新技术和产品。工程师们目前主要投入精力学习的技术是算法,越来越多的工程师关注上位机计算机编程。对于自动化领域的从业人员而言,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变得至关重要。随着行业发展的需求,工程师们逐渐成为“全能型”人才,虽然不必精通所有领域,但对于软硬件的基本知识都需要了解,特别是在小型项目中,需要灵活应对各类技术挑战。

谈期望:穿越阵痛周期,脚踏实地

在2024年充满挑战和变革的环境中,受访对象们对2025年的期望显得温馨且务实。他们不仅关注着行业的未来,也在不断调整自己在行业中的角色和目标,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找到稳步前行的方向。

 

技术人员A表示:

如果要度过行业的阵痛期,企业最需要思考的是用人之道,企业文化和团队的凝聚力是其中的支柱。企业需要有一群愿意共同奋斗的团队成员,才能应对市场的种种挑战。在技术方面,虽然AI和仿真技术充满潜力,但真正的技术落地,依然是将新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国产化技术的推进中,只有深耕核心技术,才能让国产产品真正具备竞争力和内核。

 

工程师B谈道:

期待能够脚踏实地做好分内工作,支撑公司和平台的生存,不失业,就好。

 

工程师C认为:

自动化行业发展的速度快得让人措手不及,之前没想到自己会涉及机器视觉、机器人编程等技术,但逐渐学习之后发现也没有那么难。顺应行业技术趋势,会紧跟市场的步伐,持续学习,持续进步。

 

物流装备从业者D表示:

对未来的行业前景持乐观态度,招标项目明显增多,尤其是在水运方面。特别是广西等地区的航道拓宽、新港口建设,将大力推动设备需求的增长。随着国内水运的发展,老旧设备的淘汰将为新设备的市场开拓更大的空间。此外,政府的支持也为这一趋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政府2025年的建设重点可能会集中在码头新建和设备更新,这无疑是行业的一大机遇。

结语

这篇年度长文的完成离不开参与其中的每位工程师们,感谢大家的真挚分享,我们得以了解到来自市场第一线的珍贵观察。于工控网而言,这也是和工程师们深度交流的宝贵契机。

 

在小编与工程师朋友们致电时,经常碰到工程师们在开车的情况,足以见得我们的用户朋友们不舍昼夜,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永远在路上。再次补充一句:新的一年,祝大家出入平安。

审核编辑(
李娜
)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北电数智以“星火·智算”助力数字经济腾飞

挑战机械巨兽!魏德米勒SNAP IN联接技术 VS 怪兽卡车!

意法半导体推出STSPIN32G0新列电机驱动器,满足工业自动化和家电市场需求

【AICE 2025铝产业博览会-邀请函】

智能驱动 精准控制 | 极海G32R501总线型高压伺服控制器参考方案,加速工业自动化系统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