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转折点上的机床行业:西门子探索“技术+人才”共振之道
纵览本届机床展,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机床行业正迎来一场深刻的智能化变革。数字孪生技术、AI辅助决策、大模型驱动的生产优化方案,成为展会中频频被提及的关键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将这些前沿技术融入到设备研发、制造与运维的各个环节中,寻求提质增效与精益管理的平衡。
作为最早在工业领域系统性推进数字化方案的自动化巨头之一,西门子正在领航数字孪生等技术从“高精尖”向“高性价比”过渡。本次展会上,西门子推出的新产品第五代SINUMERIK 828D数控系统,专为中端数控机床市场打造,将虚拟调试、能效优化与控制精度等功能优势集于一体,让更多中小型机床制造商具备“数字造机”的能力。
这一产品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西门子正在以布道者之姿,向行业普及数字孪生技术,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方案,并切实以技术升级为行业铺就迈向“双碳”的基石。此次机床展上,中国工控网有幸对话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业集团运动控制事业部机床数控系统总经理段龙,他道来了西门子在机床领域更为长远的前瞻视野和责任担当。
短期周期波动之中,西门子何以直取机床技术要塞?
当前,全球机床行业正在经历短期波动,危机并存,多个国家对华出口总额有不同程度的下滑,除向新兴东南亚、南美市场出口以外,各国均在向区域化生产转型。数据显示,德国面临中国需求骤降43%、本土订单下滑17%的压力。
段龙指出,虽然近年来德国出口到中国的机床数量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需求减少,而是更多由中国本土机床厂商在快速填补这一缺口。为了更好地支持本土企业抓住发展机遇,西门子责无旁贷,正持续推动本地化产品与服务的深度融合。
本次发布的第五代 SINUMERIK 828D 数控系统在技术和服务两个维度诠释了西门子将如何赋能中国市场。该产品是一款完全本土化的产品,从设计、制造到交付,全流程在中国完成,以稳固的供应体系为中国中端数控机床市场提供更多选择。
在性能上,该产品运算能力提升了40%,并配备了更人性化的触控界面,大幅优化了人机交互体验。在谈到第五代 SINUMERIK 828D 数控系统的亮点时,段龙特别强调其网络延展能力和灵活集成特性:“未来的机床不再是单体设备,而是整个产线的一部分,必须能与机器人、上下料装置等系统高效联动。828D正是在为这样的集成做准备。”
更为重要的,这款产品帮助机床制造商进行虚拟调试,将工程周期缩短30%。段龙表示,这款产品全面融入了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从设备调试、工艺验证到操作培训的一体化,帮助客户缩短工程周期、降低学习和使用门槛,让“零成本、零风险”开发不再是一纸空谈。
数字孪生技术在机床领域并不鲜见,而面向中端市场全面推进,则颇有些技术布道者的风骨。对于制造商来说,数字孪生意味着“零试错成本”,能在虚拟世界完成调试和验证。对于机床用户,它则是提升设备利用率、减少停机时间的关键——上一批工件还在加工,下一批的程序和路径已在虚拟空间中跑完模拟,生产无缝衔接。段龙认为,数字孪生不仅服务于机床制造商,也应尽可能惠及更多机床用户。
而该产品所承载的西门子对于未来机床预判,不仅包括技术层面,也包括机床行业应如何顺应“双碳”趋势。针对行业普遍关注的节能减碳问题,本次发布的新一代SINUMERIK 828D和全面升级的SINUMERIK ONE搭载的Ctrl E能耗控制功能即是西门子在助力行业迈向“双碳”之路的前瞻布局。如今,该功能终于顺势浮出水面,吸引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段龙将Ctrl E能耗控制功能的特点归纳为能耗可见和自主优化,他表示:“我们通过Ctrl E功能,整个机床的能源的使用率透明化,让客户可以实时看到机床能耗分布,并可以选择更节能的加工路径。”据测算,使用Ctrl-E功能的设备年均可节省约920千瓦时电力。此外,上述产品还配有机床节能检查清单,帮助客户系统性优化设计、研发与运维阶段的能效。
以产品诠释“数字驱动,成就可持续发展未来”的主题,西门子所展示的,是在本土服务过程中应当“授人以渔”——不仅是交付一个产品,更是在交付一整套面向未来制造模式的数字化能力。
机床行业中长期预判:一体化模式仍在探索之中
在谈及行业发展的中长期趋势时,段龙表示,行业制造模式和工艺技术正迎来显著变化,尤其是增材制造和减材加工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业场景。
“我们看到的趋势是,未来增材和减材的界限可能会越来越模糊,甚至走向融合。”段龙指出,面对结构复杂、形状异形的零件,仅仅关注在哪台设备上完成加工已经不够,更重要的是从设计源头就统一考虑整个制造流程。例如,异形件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的支撑结构是否合理?接下来在减材环节中夹持是否方便?这些都必须放在一个完整链条中去统筹规划。
回顾近年业内的前沿成果,可以看到行业内对于一体化工艺路径的探索已经在不断深入。“比如车铣复合、铣车复合的复合加工机床,已经实现了将原本需要两台甚至多台机床完成的工序集中在一台设备上完成,这种思路我们认为非常有前景”,段龙谈到。
除了工序集成,另一种探索是多主轴并行加工,例如主轴A进行加工时,主轴B也能同步完成另一工序。而更进一步的设想是——是否有可能让增材与减材在同一台设备上协同完成?对此,段龙坦言,目前行业仍在积极探索中,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我们必须回答两个问题:第一,增材和减材的流程是否可以协同规划?第二,如果可以协同规划,它们是否必须物理融合成一台设备?这就涉及到设备复杂性、维护成本与生产效率之间的权衡。”段龙认为,只要在流程上实现一体化,即使设备是分开的,也能达成类似的效率目标。
在他看来,一体化制造理念正在深刻改变行业思维方式。虽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结论认为所有增减材工艺必须集成于一台设备,但“以终为始“的流程思维、全链路优化的理念,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牢筑“技术+人才”的行业基座,探索机床行业长青之路
当前炙手可热的AI技术在本次展会中提及的尤为广泛,搭载AI和大模型的机床产品在展会上屡有出现,虽然当前仍处于辅助阶段,但技术渗透已是大势所趋。
对此段龙指出,AI技术正日益成为数控机床行业中释放创造力的重要引擎。借助AI技术,工程师不必把时间浪费在重复、机械的编程和数据处理上。从当前的应用模式可以看到,AI能够通过语音转文字、自动生成代码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让工程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新和工艺优化上。
但段龙也直言,数控机床是高度精密的系统,颗粒度极其精细,AI生成的结果是否具备可执行性,还需工程师的专业判断与把关。任何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影响最终制品的精度,甚至带来安全风险,所以AI不能替代人类判断,而是要成为辅助决策的利器。
他进一步指出,培养一位经验丰富的数控机床专家,可能需要长达十年。但AI的加入可以缩短成长周期,让新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有工具辅助快速理解、做出判断,真正做到“以技术促成长”。
毫无疑问,人才依旧是行业发展的基石。在中国机床行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复合化发展的当下更是如此。五轴机床的研发和制造正逐步普及,但要真正落地,不能只靠机械结构和数控系统,更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
为系统性培养复合型人才,西门子启动了“西门子高端数控人才千人计划”和“SINUMERIK数字化生产力研修班”两项重点人才项目。段龙介绍:“我们的初衷,不仅是把软硬件结合的SINUMERIK数控系统交到客户手中,更希望帮助客户建立自主解决问题的人才队伍,不论是机床制造商,还是终端使用者,都能从中受益。”
其中,SINUMERIK数字化生产力研修班聚焦于机床研发设计与调试环节,特别强调数字化能力与金属切削工艺的复合素质培养。课程内容不仅涵盖理论知识,还依托数字孪生平台与线下赋能中心的实体机床,实现虚实融合的教学模式。
上述人才培养计划均是西门子为行业长期输送专业型人才而制定的长期规划。正如段龙最后强调,“第一个一千人,第二个一千人,未来还会有更多。我们希望人才不是限制行业发展的瓶颈,而是推动行业不断向前的重要力量。”
结语
在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的当下,机床行业的每一次技术跃迁,都离不开理念先行与能力支撑。西门子所推动的,不只是产品更新迭代,更是在为行业注入长效发展的数字化动能。从技术赋能到人才筑基,唯有双轮驱动,方能驶向高质量制造的星辰大海。

提交
会思考、懂管理!海尔AI建筑软硬结合,实现主动节能50%
深谋科技独树一帜,发布高精度压电式六维力传感器“弹起”,满足多领域高动态力控需求
解码工业自动化“新质”引擎丨「工业自动化」分论坛精彩前瞻
《第三届“光华杯”千兆光网应用创新大赛数智中小微专题赛案例集》重磅发布!
凯龙股份2024年营业收入36.86亿元,扣非净利润1.7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