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应用设计

>

【睿远研究院】IO-Link物理层概览

【睿远研究院】IO-Link物理层概览

2025/4/21 11:10:15

前言

物理层是 IO-Link 通信的 “硬件底座”,它直接决定了系统的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和部署灵活性。打个比方,就像盖房子,物理层就是地基和骨架,地基不稳、骨架不牢,房子肯定住着不踏实。本期我们就来重点分析一下IO-Link的物理层,让你看懂 IO-Link 的电缆、连接器和信号传输背后的 “硬核规则”。

物理层概览

IO-Link的三线连接系统是基于IEC 60947-5-2 标准。三根导线的用途如下。

·L+:用于 24V 电源供电

·L-:用于地线(GND)

·C/Q:用于开关信号(Q)或 SDCI 通信(C)

图片

其实目前我们见到最多的是4线或者5线的接口,如之前我们解读的规范,除了通用的3线分别作为电源和通信,另外1-2根线可以扩展为电源或者信号,增加产品的灵活度。

图片

IO-Link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点到点的通信系统,拓扑图如上图所示,有点类似于交换机的星形连接,但和交换机的本质不同的时,一般来讲,两个Device之间并不直接交互数据,只有Device和Master之间交互数据。

即使可以做到两个Device之间交互数据,也是Master把数据终结后,进行相关运算,再与另外一个Device交互;因为Device并没有地址的概念,因此它没有寻址操作,它只能无脑的把数据传给Master而已!

三类模式状态

物理层规定了3种模式状态:

①非活动模式(Inactive)

②“开关信号”模式(Switching Signal,DI/DO,即SIO模式)

③“编码开关”模式(Coded Switching,COMx,即 SDCI 通信模式)

三种模式的切换由协议栈的物理层的PL_SetMode来执行

图片

✅如果端口处于非活动模式,则 C/Q 线应处于高阻状态(即悬空)。

✅在 SIO模式下(标准输入输出模式),端口可以作为普通输入或输出接口使用,遵循IEC 61131-2的定义规定。此时 SDCI 的通信层被绕,信号直接由主站应用层处理。

✅在SDCI模式下,主站通过PL_WakeUp.req 生成一个特殊的信号模式(电流脉冲),连接在该端口上的支持 SDCI 的从站设备可以检测到这个信号,从而进入SDCI模式。

图片

以上三种模式是针对主站来讲的,而从站是没有Inactive状态的,默认情况下,从站在上电后,就工作在SIO模式,等待主站的唤醒信号,对于主站,其就是一个标准的SIO设备;从站在进入SDCI后,可以接收主站的fallback命令,从而返回到SIO模式。

关于信号传输

IO-Link本质是把MCU的3.3V的串口信号通过升压到24V,在一根线上传输的方式,其根据电压的大小来表示0或者1;通过一系列的0或者1,构成一个报文,再通过一系列的报文构成一组信息,从而传递传感器的数值。

下图是在逻辑分析仪抓到的报文:

图片

逻辑分析仪可以根据你设定的0或者1的高低电平逻辑自动解析好了数据,这是进行IO-Link产品开发最方便的工具,它可以清晰的解读每个Bit的高低电平,以及按照什么协议解析出具体的数值,方便进行问题定位。

如果逻辑分析仪未能正确解读出数据,或者怀疑电压的问题,可以用示波器来具体查看电压幅值是否满足协议规范,一般采用市场上知名品牌(如ST的PHY 6362、瑞萨的4503、TI的111/112等)一般不会出现电压的问题。

图片

通过示波器无法直接查看具体的报文数值,但能清晰的查看出电压从0升高的24V所需要的时间,以及电源的纹波是否符合标准,上图可以看到瞬间电压可以到29.2 V左右。

逻辑1和0的高低电平规定

图片

结合上表,我们知道逻辑1(H)就是高于10.5V~13V,那低于10.5V就一定是逻辑0吗?不一定。我们看一下逻辑0(L)的定义,它是低于8~11.5V这个电平,为啥有个区间,就是看硬件的具体实现来确定。

图片

另外我们发现,其实在H和L之间还有一片空白区域,甚至VTHH最小值小于VTHL的最大值,这样的设计是防止电平的抖动,即有迟滞的概念在里面。当电压在8~10.5V时,具体的逻辑H还是逻辑L,要看其之前的逻辑是什么,也就是它是一个不确定区域。

硬件参数对比

那么当我们拿到每家的PHY芯片,可以对他们的电气参数进行比较,如ST 的L6362:

图片

它的迟滞是2V左右,它低于8.5V肯定0,高于12.5V肯定1,典型值为11.75以上为H,9.75V以下为L,之间为迟滞区域。

我们再看一下瑞萨的CCE4503,也是标准的2V迟滞。

图片

结语

本期先介绍到这里,通过这篇文章,相信各位童鞋对于IO-Link的物理层概览已经有了基础的认知。那么,下一期我们将继续深入,看看IO-Link物理层究竟做了哪些规范要求。

审核编辑(
王静
)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IO-Link通信技术概述

睿远研究院丨IO-Link规范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