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融合的自动化
自动化历经40年发展,已形成了不同的产品体系、独立的产品商业模式。在技术、需求的双重推动作用下,自动化踏上了单元产品—系统组合—系统集成—产品集成,直至今天走向“融合”的发展之路。
文/ 《工控观察》 孙慧昕
融合是什么?融合是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个整体。
元朝赵孟頫妻子管道升所做流传至今的《我侬词》或许是对这一概念最好的解读:“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所以,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连接,而是具备共同基因的有机结合。
自动化历经40年发展,已形成了不同的产品体系、独立的产品商业模式。在技术、需求的双重推动作用下,自动化踏上了单元产品—系统组合—系统集成—产品集成,直至今天走向“融合”的发展之路。
这是一次跨越单元产品体系、打破不同供应商体系、改变沿袭已久的商业模式、融入应用行业的漫长之旅。“融合”概念的提出,是自动化在理念上的一次升华。
自动化本身就是技术融合的产物
始于1942年的“曼哈顿计划”推动了计算机技术发展。
1969年,这一技术与控制技术、电子技术融合,诞生了PLC;
1975年,计算机技术融合控制技术,DCS系统问世;
1980年前后,电力电子技术融合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变频器技术成熟;
1984年,引入并吸收IT技术,工业现场总线标准产生;
……
技术进步,边缘学科日趋成熟,为自动化产品、系统奠定了基础。在需求的“催化”下,融合多技术、满足相对普遍性需求的“标准产品”诞生了。并在需求发展的大背景下,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终成今日之正果。
之所以称之为“标准产品”,是他们在类型、功能、性能、规格、质量、应用上具有共性,遵循相关标准,可批量生产并可以产品形式销售。这些标准产品的诞生,解决了工业生产中各种共性需求,也成为自动化沿用至今的主要商务模式。
融合之先兆—组合
融合是全方位的,从技术到产品,直至自动化产业的商业模式。
自动化单元产品与独立系统的技术融合已无障碍,且在不同控制领域均呈独立发展之势。这一进程的结果是:自动化市场形成了沿用至今的产品商业模式。在顺序控制、过程控制、传动控制、运动控制等经典领域,形成了沿用至今的PLC、DCS、变频器、伺服等标准化或系统化的产品与平台,自动化进入产品化时代。40年来,这种商业模式几无变化,也成就了很多成功的企业。
工业生产从手工到机械,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工业化进程中生产规模日趋庞大,引入系统工程概念,是对这一产品化商业模式的第一次挑战。
如何适应日趋庞大的生产规模的控制需求?如何满足“系统工程”中对顺序控制、过程控制、传动控制、运动控制的综合需求?不同的产品体系开始“组合”,自动化进入“系统化”进程。
“系统化”进程首先始于同一品牌的不同产品体系,且各主流供应商无一例外地选择了通信--通过自定义的通信标准,使得自身不同产品体系形成可以解决多种控制需求的系统。之所以选择自定义通信标准,一为缺乏标准的工业通信协议,二为商业模式所限。此时的产品“系统化”,还仅是独立品牌供应商的封闭式产品“组合”。
始于1984年的现场总线标准,是对这一封闭式“系统化”的一次变革。历经20年,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技术已成为控制系统的最优化“组合”方案。自动化系统化终于打破各自封闭体系,不同品牌的不同产品终于得以有机会相互“组合”,成为系统。但这一“组合”的开放性仍然是有限的,不同标准的供应商群体仍然泾渭分明。
这一时期,自动化领域诞生了一批新的产品--兼容多总线协议的分布式I/O,集成总线协议的过程仪表,适用不同网络协议的网关、网桥。一批新型公司得以诞生,秉承开放式理念进入这一市场,虽不能成为主流,但已有一席之地。
融合之演进—统一架构
在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IT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自动化技术像是滴入水中的牛奶,扩散已经开始。融合不同控制技术以及IT技术的新系统开始形成。
我们可以把“第四代DCS”视为这一变化的表征。
信息和集成基本描述了当今DCS
提交
2024年斯凯孚创新峰会暨新产品发布会召开,以创新产品矩阵重构旋转
禹衡光学亮相北京机床展,以创新助力行业发展新篇章
从SCIMC架构到HyperRing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的革新
汉威科技用智慧化手段为燃气厂站构筑安全防线
DSP应用市场的大蛋糕,国产厂商能吃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