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推陈出新 技术创新全面重塑人们的生活
每年夏天,一些最令人激动的黑科技就会亮相纽约CE WEEK展上。从今年展会上的一些科技创新看,科技正全面重塑人们的生活。
当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一些能提高自身生活便利性的创新科技兴趣浓厚,也愿意尝鲜前沿科学技术以及各种智能终端应用产品。
科技改变生活 从细节着眼
在此次展会上,很多创新技术都在人们生活的便利性上做文章。比如Grip All-in-1?简单触摸式手机支架是一种通用解决方案,旨在安全地增强任何驾驶条件。包含的附件可以将这个支架真正放在一边,因为它具有望远镜吸盘,通风夹,CD插槽和通用胶粘剂安装选项,可以实现一种产品的全功能体验。
再如解决团体自拍,人数太多而手臂不够长的问题,AirSelfie 2可能是最佳选择。这是一款用智能手机控制的小型自拍无人机,它装有一枚1200万像素的相机。照片直接发送到Airselfie应用程序,您可以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照片或将照片保存到手机照片库中。
AirSelfie 2可在线购买并选择零售商。无人机的起价为200美元,您可以购买250美元的可选电源。
世界上第一款可清洗的智能追踪T恤衫面世。B'zT的使命是以最少侵入性的方式为儿童提供舒适和时尚的产品,以防止失踪的儿童。这是一项与日常生活元素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小应用,把儿童服装和安全性联系起来,这一细分市场有着潜力巨大的商机。
尽管2018年我们看到大量新的安全可穿戴设备,但很少有像Seam的Lotus那样华丽。除了向朋友和亲人提供位置数据之外,Lotus还在激活时提供录音。对于紧急情况,Lotus可以自动拨打主要联系人,并允许您使用其内置扬声器进行通信。除了所有的安全功能外,Lotus还提供Google Assistant集成。
预计Lotus将在今年夏天晚些时候以120美元的价格发售。可穿戴设备具有两种不同性别的颜色,并可直接夹在衣服上。
展会上的睡眠机器人Somnox令人印象深刻。Somnox使用放松的旋律和模拟呼吸来帮助您获得更好的睡眠。花生形机器人完全由您的智能手机控制,您可以调整呼吸设置以及完全关闭旋律。
从这些黑科技可以看出,未来科技的创新将围绕着人们的生活和需求改变,更多的科技将服务人本身的需求,让更多的人们享受科技带给生活的乐趣和便捷。
科技创造未来 互动“屏体验”突出
围绕着人本身需求的科技创新,提现出了科技的人文精神,同时科技也将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无论如何演变,人机界面是最为直观的表现之一。从本次展会的黑科技和人机界面发展的趋势来讲,显示技术的发展将迎合这一趋势。
从技术的优劣比较和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柔性AMOLED显示技术和MicroLED显示技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热点,也是未来与人们的生活结合最为紧密的科技创新的成果之一。因为在未来的物联网、可穿戴、人工智能、AR/VR等行业的人机互动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IHS Markit指出,中国将后来居上,主导AMOLED显示领域的技术,并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将呈指数增长。虽然它在2016年每年生产的屏幕面积总和约为245万平方米,但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8930万平方米。随着应用终端的扩大,这一显示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一定比液晶显示技术更好。
Micro-LED与AMOLED显示技术相比,当前来看,还有很长的一段商业化之路要走,但全球主要的LED芯片商、显示面板商,几乎都在Micro-LED领域进行布局。涉足的LED芯片商包括三安光电、日亚化学、欧司朗、华灿光电等;涉足有显示面板商包括三星、BOE(京东方)、夏普、群创、华星光电、LG、友达等。
目前,小尺寸Micro-LED可应用于智能手表、智能手机、车载显示、AR、VR等产品上,目前其成本与OLED的成本接近;大尺寸Micro-LED可用于电视,由于65英寸以下的LCD(液晶)电视价格已经很便宜,因此Micro-LED更大的机会在65英寸以上的超大屏电视。
Micro-LED今后可以应用于从显示器、影院、电视及背光、手机、头戴显示、AR、VR、3D成像、医学生物传感等广泛的领域。所以,目前苹果、谷歌、Facebook、LG、三星、三安光电、TCL、友达、群创等中外知名企业都在布局Micro-LED,以争夺未来这一显示技术的话语权。
随着更多的科技推陈出新,它们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也将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舒适和乐趣,不管是Micro LED、柔性电视,显示器件都是终端产品中最为核心的关键器件。
![](/gongkong2/Content/images/news/icon.png)
提交
2024年斯凯孚创新峰会暨新产品发布会召开,以创新产品矩阵重构旋转
禹衡光学亮相北京机床展,以创新助力行业发展新篇章
从SCIMC架构到HyperRing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的革新
汉威科技用智慧化手段为燃气厂站构筑安全防线
DSP应用市场的大蛋糕,国产厂商能吃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