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邀请参加 “绿色发展·2021(第三届)设备管理新趋势” 交流会的函(暂定)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部署,以创新驱动助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低碳绿色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鼓励我国企事业单位加大在绿色发展进程中的学术研讨、技术创新、经验推广与应用力度,由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指导、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主办、《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承办、国杰老教授科学技术咨询开发研究院等支持的第三届“绿色发展·2021 设备管理新趋势”交流会定于 11 月下旬在深圳举办。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把握新时代要求,引领工业企业绿色发展。
二、时间和地点
时间:2021 年 11 月 22~24 日(21 日报到),会期 2.5 天。
地点:深圳。
三、参会人员
(一)国家部委有关领导及清华项目部等院士、专家。
(二)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有关省(区、市)设备管理协会和行业协会领导。
(三)企事业单位领导;设备管理和生产部门负责人;有关管理、技术人员等。
(四)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会员单位;《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编委会、理事会、专家智库的专家和委员、受邀代表。
(五)“‘金点子’发明”等入围者。
(六)工业服务商代表等。
四、会议内容
(一)11 月 22 日:
“绿色发展·2021(第三届)设备管理新趋势”交流会”。主要内容如下:
1、邀请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等单位领导到会指导。
2、有关院士、专家作“双碳”背景下的绿色发展与转型升级专题演讲。
3、有关专家围绕智能运维、节能环保、技术创新等设备管理新趋势作主题演讲。
4、“中国设备工程专家智库”启动仪式。
5、发布《2021 中国(石油企业)设备管理新趋势报告》。
6、发布“‘金点子’发明和优秀论文”等入围名单。
(二)11 月 23 日:在“DMP2021 大湾区工业博览会”(见附件 2)举办“绿色制造论坛暨绿色技术成果现场交流”。主要内容如下:
1、绿色技术成果现场展示与交流;
2、院士专家莅临“DMP2021 大湾区工业博览会”巡展;
3、院士专家现场交流与答疑;
4、国杰清华项目部专家主旨演讲;
5、服务商与企业主题演讲。
(三)11 月 24 日上午:参观珠海顺益科技园。主要内容如下:
1、11 月 23 日下午前往珠海入住;
2、11 月 24 上午参观珠海顺益科技园;
3、召开专家智库座谈会。
五、会议费用
会务费 2900 元/人。会议期间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附件 1:参会回执
附件 2:DMP2021 大湾区工业博览会
附件 2
DMP2021 大湾区工业博览会简介
2021 年 11 月 23 至 26 日,DMP 大湾区工博会(第 24 届 DMP国际模具、金属加工、塑胶及包装展)将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新馆)举行。展会将吸引来自 100 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机械制造、精密加工、3C 电子、汽车及轨道交通、模具制造、塑胶及包装、非标设备及自动化、生物及医疗器械等各领域从业者。展示规模达24 万㎡,12 大展馆,参展企业 1800+家,专业观众预计超 13 万人,聚焦于针对不同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创新技术及解决方案,直面交流,构建国际化人脉,挖掘商机,合作共赢。DMP 大湾区工博会将是 2021 年华南最大的工业展览会。
DMP 大湾区工博会由讯通展览公司、广东讯展会议展览有限公司、上海讯展会议展览有限公司、东莞讯通会议展览有限公司、深圳讯通展览有限公司主办。展会前身为 DMP 国际模具、金属加工、塑胶及包装展,于 1999 年创办,2019 年全面升级为 DMP 大湾区工业博览会,展会截止目前经历了 22 年发展,现已成为工业制造领域一年一度的专业展会。
DMP 大湾区工博会,以技术和创新为主导,是致力于连接科技与工业,赋能行业和全生态的合作平台。展品囊括数控机床、数控刀具、智能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钣金激光、塑胶及包装、模具制造、工业互联网、工业测量、3D 打印、精密零件、数字化工厂、人工智能、压铸铸造、五金工具、金属材料等各个领域,6涵盖原辅材料、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装备、整体解决方案、个性化定制等智造产业链条全球最新技术、产品,以规模之大、品类之全、观众之多,深得业界信任,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风向标。并同期举办多场高峰论坛、研讨会、产品发布会、技术配对和工艺研习班等,政府领导、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等群英荟萃,交流发展热点,剖析发展痛点,探讨发展难点,汇聚智慧, 群策群议推动制造业高效发展。
提交
2024年斯凯孚创新峰会暨新产品发布会召开,以创新产品矩阵重构旋转
禹衡光学亮相北京机床展,以创新助力行业发展新篇章
从SCIMC架构到HyperRing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的革新
汉威科技用智慧化手段为燃气厂站构筑安全防线
DSP应用市场的大蛋糕,国产厂商能吃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