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2021 WMC#聚焦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科大讯飞释放“数字化”能量

#2021 WMC#聚焦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科大讯飞释放“数字化”能量

2021/11/18 16:49:41

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技术,既是赋能数字化转型的硬科技,又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对经济、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效应日益凸显。 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将于11月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本届大会紧扣“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携手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紧扣“制造业”,推出展览展示、平行论坛等多场活动。

在世界制造业大会举办前夕,大会组委会组织媒体深入参会企业开展探营活动,科大讯飞企业数字化业务群副总裁刘杰和科大讯飞工业互联网平台业务线总经理金晖共同接受知乎城市合肥的专访邀请,解读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发展。

 image.png

目前,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已成大势所趋。根据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在数字化转型企业中,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成为应用最多的新技术,并遥遥领先物联网、5G等技术。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至2025年预计超过4500亿元。全部规模以上企业中,约有超过10%的企业已将人工智能与其主营业务结合。

以“数字员工”点燃“数字化”引擎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其实是一个不断创新寻求新业态、新价值的过程。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市场百花齐放,作为中国人工智能的领军企业,科大讯飞企业数字化业务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大数据和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作支撑,深入企业核心业务主流程,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办公、财务、招聘、生产、营销、客户服务等实际工作场景构建系统化解决方案,为企业打造“数字员工”,助力企业加速全业务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降本、增效、提质与避险,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image.png

在企业的数字化发展进程上,数字员工市场持续升温。

“数字员工”,可以理解为一个员工,“他”可以依托人工智能与数据驱动,通过人机协同,辅助企业员工高效、准确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以财务领域来说,就资金对账这件事,人工往往需要逐笔对比收支凭证和银行流水明细,整个流程处理下来非常繁琐,企业财务部门每月都需要投入大量员工去处理资金对账数据。对此,科大讯飞重点打造了面向财务领域的数字员工“财务助手”,有针对性地利用新技术来予以解决。财务助手有了RPA技术加持,便能自动登录企业银行并下载相应的银行流水信息,再通过AI技术对收支凭证和银行流水进行智能分析比对,有效提高了资金对账的效率,并进一步实现了资金对账流程的自动化、标准化。

由此可见,随着数字员工的落地应用,技术将在更加明确的场景导向下创新发展,企业员工能进一步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向更具创造力的岗位。届时,企业的用工模式也将被进一步颠覆。


人工智能赋能工业转型升级

随着整个社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步伐,当前很多企业业务系统数据可以实现共享,但在工业中还存在大量难以数字化的场景。比如,很多与人相关的数据在当前很难数字化,制造企业的手写工单、工厂的语音调度控制、车间的生产动作管理等;再比如,采集的设备声音、质检图像、现场视频等,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采集后也很难应用。对于这些难以数字化的场景,讯飞图聆工业云平台结合了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为各类企业提供标准AI能力、工业AI模型训练平台和相关的工业物联设备,最终实现工业企业全场景数字化。

 image.png

在大批量的布匹检测中,人工检查产品布匹质量效率低下,且精度不高。讯飞图聆工业云平台的千里眼工业视觉智能平台,通过机器视觉代替工人的“眼睛”,借助布匹瑕疵检测模型,自动识别布匹瑕疵问题,可在各种弱光、暗光等复杂环境下工作,实现不可修复破损性的召回超过80%,可修复瑕疵召回超过60%,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自动化程度。

针对中小型企业,科大讯飞还推出了息壤零代码工业应用搭建平台。平台将应用系统内各类复杂功能拆解成组件化模块,用户通过“拖”“拉”“拽”的方式自由将模块组合形成各类应用,使工业企业5分钟即可轻松、快速搭建专属应用系统,实现各类数据收集、流转处理、分析展示等功能。打造覆盖工业“研产供销服”全场景,贯穿业务全流程的工业应用搭建平台,使工业企业实现全链路精益化管理,让企业把钱花在刀刃上。

立足客户应用需求,持续创新提供价值,打造百个场景,服务百万企业,使命当前,科大讯飞“科技创新”在行动。


审核编辑(
王妍
)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2024年斯凯孚创新峰会暨新产品发布会召开,以创新产品矩阵重构旋转

禹衡光学亮相北京机床展,以创新助力行业发展新篇章

从SCIMC架构到HyperRing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的革新

汉威科技用智慧化手段为燃气厂站构筑安全防线

DSP应用市场的大蛋糕,国产厂商能吃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