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凝心聚力 共创未来丨2021伟创电气上市一周年庆

凝心聚力 共创未来丨2021伟创电气上市一周年庆

2021/12/30 15:03:35

伟创电气上市一周年庆

2020-2021

2020年12月29日,

伟创电气成功登陆A股科创板。

2021年12月29日,

伟创电气上市一周年!

回首这一年,

新的征程,我们勇往直前。

压力重重,我们全力以赴。

直面挑战,实现稳健经营。

持续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了更大价值!


董事长致辞

伟创电气的全体同仁:

       大家好!


       2021年,全体伟创人践行奋斗精神,齐心协力、突破创新,在“三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实现了经营业绩的稳健增长,在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此,我代表公司对全体员工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躬身入局 创新求变

       围绕国家“双碳”战略,公司于2021年初成立了高效智能行业部,旨在加快变频器在同步磁阻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同步直驱电机、高速电机等新型高效节能电机的应用,持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积极推动智能制造、数字工厂、绿色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机床、纺织、包装、矿山等行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2021年,公司继续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品迭代,着眼自主创新能力及产品性能的提升,促进产品和服务的进步,完成电机自适应磁链观测技术、磁阻电机的MTPA在线搜索算法,进一步夯实电机驱动领域的性能优势;同时在碳化硅应用、叠层母排及短路均流设计技术上取得突破,为行业产品建立了竞争优势;我们还在电磁兼容、STO安全功能认证等方面取得成果,不断向高可靠性,高性能、高质量要求领域拓展,发挥本土品牌的竞争优势,持续推进进口替代战略。


       2021年,公司进一步完善工控自动化产品布局,横向拓展产品品类,纵向深化产品配套能力,先后推出AC800系列多机传动变频器、V7E系列伺服电机、SD710系列驱动器、SD700-NA伺服驱动和传感器等产品,并成立了控制系统子公司,借助丰富的产品系列,拓宽细分市场,开启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新阶段。


       2021年,公司引入ISC系统集成供应链体系,实现供应链端对端的全流程贯通和优化,打通跨部门衔接,消除流程断点,形成规范化的供应链管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实现产品的高质量交付。


砥砺奋进 再起征程

       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优机制、激活力的战略方针,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前进,谱写企业发展新篇章。


       苏州伟创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预计在2022年底逐步交付使用,公司将会加大自动化生产设备和研发实验室方面的投入,旨在进一步推动自动化生产水平,以及科学布局研发实验室,提高实验条件,以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公司还将在专业人才聚集地和重点区域建立研发中心,吸引本地化人才。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规模和利润的双增长,使公司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行稳致远。 


共创价值 共同成长

       2022年国内外环境严峻复杂、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充满不确定性,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任务艰巨,我们将持续深化改革,紧扣“目标明确、战略既定、执行到位”的发展思路,砥砺前行、练好内功。各部门负责人要以身作则、敢于担当,激发公司发展新动力。


       “关爱员工 携手伙伴 共同成长”是伟创人一直坚持的企业文化,在新的一年里,公司将会一如既往地持续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伟创的前行没有旁观者,也没有局外人,每个人都是主角。我们必须让员工与企业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积极构建企业与员工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起创造价值,实现物质精神双幸福!


       前方的路会有曲折,但也充满希望。我们伟创人将继续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精神,以每个人的高质量工作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祝全体同仁新年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image.png

2021年12月29日

精彩瞬间  一起见证

微信图片_20211230152428.jpg

微信图片_20211230152514.jpg


微信图片_20211230152536.jpg

微信图片_20211230152606.jpg


回顾成绩,令人鼓舞。

展望未来,重任在肩。

2022年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

让我们携手并进,共赢未来!

审核编辑(
李娜
)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2024年斯凯孚创新峰会暨新产品发布会召开,以创新产品矩阵重构旋转

禹衡光学亮相北京机床展,以创新助力行业发展新篇章

从SCIMC架构到HyperRing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的革新

汉威科技用智慧化手段为燃气厂站构筑安全防线

DSP应用市场的大蛋糕,国产厂商能吃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