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规模首破3000亿元 市场呈寡头化发展趋势
“2021年,中国整体IDC业务市场总体规模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到3012.7亿元,同比增长34.6%,相较于2020年的43.3%,增速有所放缓。”根据科智咨询发布的《2021-2022年中国IDC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我国IDC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向成熟阶段发展,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但未来依旧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并且市场呈寡头化发展趋势。
科智咨询分析师指出,云端与消费互联网创新需求是近期推动IDC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过去几年,消费互联网的发展与创新,包括电商、游戏、短视频等,带来海量的数据存储、处理需求,IDC市场随之增长。
不过,当前电商、游戏等用户量增长已经放慢,需求提升较为有限,公有云成为带动数据中心发展的最主要动力。近年来,尽管中国公有云市场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长,但公有云占企业IT部署投入比例依旧不足30%,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未来中国公有云市场将继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速仍在35%以上,是今后2-3年IDC产业增长的主要原因。
更值得注意的是,产业互联网正不断发展壮大,将成为未来最主要的需求来源。伴随新基建的发展,中国数字经济将进入更加深化的阶段,在创新技术推动下的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过程中,产业互联网需求将逐步释放。预计2024年左右,数字经济对IDC需求影响将会逐步显现。然而,目前产业生态尚在形成,短期内不会对IDC产业带来较大影响,这也是IDC市场规模同比增长速度放缓的原因。
在IDC产业不断扩大的过程中,IDC绿色化转型、集约化发展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IDC绿色化转型方面,“双碳”背景下,各地对数据中心的能耗管控进一步增强,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对数据中心建设区位、节能审查、PUE监测等提出更加严格、细致的要求,如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数据中心项目节能审查的若干规定》中,根据数据中心建设规模,将PUE准入水平分别设定为1.3、1.25、1.2和1.15,以有效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水平。
数据中心企业也正从建设模式、技术、标准、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探索。目前,浸没式液冷、新型储能解决方案、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等也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从市场角度来看,能耗管控的收紧则将加快数据中心的收购,加速市场的整合发展。
报告指出,在能耗指标方面,受“双碳”政策影响,核心城市能评管控严格,众多数据中心涉及无能评或能评违规的问题,面临改造、迁移、关停风险。本地中小型服务商可以凭借政府背景获取能耗指标,但由于缺乏资金或客户资源,难以持续开发;大型IDC服务商难以通过自主申请获取能评,通过收购中小型IDC服务商项目扩大市场份额。且大型IDC服务商竞争力、盈利、融资能力更强,这将进一步压缩中小型企业的生存空间,市场逐渐呈现寡头化发展趋势。
IDC集约化发展趋势方面,最明显的助力便是“东数西算”。通过实施“东数西算”,在全国布局8个算力枢纽,能够引导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向枢纽内集聚,进行集约化、高密化建设,形成数据中心集群。这将有利于整体算力规模和效率的提升,带动数据中心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
报告指出,目前西部地区仍存在网络带宽小、网络质量较低、跨省数据传输费用高、人才资金软条件不足等瓶颈,仅有少数头部厂商在西部地区自建云数据中心。随着中西部地区网络设施不断完善,配合税收优惠、供电运输等相应政策出台,算力节点及集群发展区域有望成为投资焦点。
科智咨询分析师表示,从整体来看,数据中心产业规模正不断扩大,不过因为新的增长点还未爆发,同比增长有所下降。而伴随未来产业互联网的新突破,增速又会迎来新一轮持续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数据中心也正向着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高技术、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是趋势,市场整合发展加速,绿色化、集约化转型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
更多数据请参考科智咨询《2021-2022全国数据中心市场研究报告》。科智咨询是中国新兴技术领域市场咨询的先行者。凭借近十年的行业经验和数据积累,结合最具竞争力行业的上下游沟通渠道,定期发布权威行业数据和市场调研报告,为客户提供数据中心(IDC)、云计算、大数据、5G和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和垂直细分领域的市场调研。进入全部报告页面http://www.idcquan.com/idczhiku/kzconsulting.shtml还可免费申请领取其他IDC相关研究报告简版内容。
如需了解更丰富、全面、详细的文字内容及行业数据,请与中国IDC圈客户经理联系购买。
联系方式:010-51668499销售部
Email:sales@idcquan.com
提交
2024年斯凯孚创新峰会暨新产品发布会召开,以创新产品矩阵重构旋转
禹衡光学亮相北京机床展,以创新助力行业发展新篇章
从SCIMC架构到HyperRing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的革新
汉威科技用智慧化手段为燃气厂站构筑安全防线
DSP应用市场的大蛋糕,国产厂商能吃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