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创新 智领未来,环宇高科周年庆典多款新品齐发
4月15日,环宇高科有限公司“汇智”系列新品上市发布暨伊顿·环宇合资周年庆在“云端”举行。得益于伊顿与环宇高效的合资模式,环宇高科在这一年全面落地战略部署,在中国充满挑战的“新常态”下,以低碳可持续发展为愿景,以护航各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使命,用创新把握数字化时代脉搏,开启了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环宇高科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龚立新通过视频为周年庆致辞,他表示:“过去的一年极具挑战,我们由衷地感谢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环宇高科的合作伙伴,以及不断实现自我突破的所有同仁。创新谋求发展,智慧赋能未来,我们将紧跟数字化时代,在中国能源转型的双碳战略下,专注于智能、环保高效的低压配电及控制类解决方案,不断开发打磨新品,以智能制造推动环宇高科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值此周年庆典之际,环宇高科以“汇聚创新·智领未来”为主题举行线上发布会,重磅发布汇智系列新品。汇聚伊顿、环宇双方的智慧与创新,打造汇智标准、汇智SMART、汇智行业专供三大系列产品,以特有的创新及功能覆盖专业场景,为不同市场应用带来全新体验,赋能合作伙伴与用户赢领未来。
汇智系列产品融合了环宇与伊顿的创新设计,在产品可靠性、一致性、美观度做了许多创新设计,产品的智能化、分断能力、寿命、安全性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外观更符合工业审美,蓝色操作手柄融入伊顿元素,传达环宇高科安全的品牌理念,造型语言、色彩比例、品牌气质都保持了高度统一。
标准系列,精进实力
全新发布的汇智标准系列产品延续上一代HU、H8系列的“实力派”定位,结合行业需求及标准要求,在产品可靠性、稳定性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实现更高分断能力及更小的体积,模块化的设计使安装维护更方便、附件功能可扩展,全面满足客户对不同电流、分断、尺寸、接线等使用要求,成就未来打通中高端市场的王牌产品。
专供系列,精准聚焦
环宇高科成立以来,始终将创新视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基于现有业务的行业深度,从标准化到定制化,不断加码研发投入。此次推出的汇智行业专供系列产品,在竞争激烈的房地产行业及老旧楼宇电路改造项目中,以小体积和更加简洁的外观提高了配电箱的整齐、美观性,高分断也令电气安全性更有保障,满足商业地产以及居民住户的新型用电要求。
SMART系列,智联未来
电力作为当下最高效的能源形式,配电系统将变得愈加复杂和重要,通过电气化与数字化的融合,创造智能用电新世界成为电气行业的共同愿景。环宇高科此次推出汇智Smart系列智能配电系统方案,基于智慧配电IoT平台,以数字化为智能配电、智能楼宇、数据中心和智能制造等行业构建新型配电系统提供助力。
环宇智慧配电IoT平台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的系统化架构平台,具有广泛验证设备连接能力,从四个层级进行创新:
●汇智Smart系列产品通过植入数字化基因,作为底层互联互通产品,使用在线监测传感装置,可与智能配电系统无缝集成。
●通过边缘控制层,本地控制软件可以实时获取智能设备运行状态和电气参数,以数据的精准采集和实时监控,实现远程自动控制。
●通过云平台,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将数据生成3D可视化模型,帮助客户评估设备健康情况,提供有价值的预测性运维建议,提高客户对设备风险管控能力,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应用层涵盖全景展示、监测、工单管理、告警、资产管理、智能诊断六大模块,用户可通过电脑、手机、ipad 终端直观掌握配电信息,快速定位故障,查看能耗分析和设备健康等情况,实现高可靠配电运维,并提升能源效率。
环宇高科深耕电气领域几十年,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电气领域,对行业细分持续深入洞察,挖掘产品及解决方案创新,不断完善智能配电解决方案,与产业链伙伴强强联合,以数字化升级服务国家战略,助力科技创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正如总经理龚立新在致辞中所言,在全面发力阶段,环宇高科将勇立潮头、只争朝夕,携手合作伙伴不断开拓进取,使环宇高科未来可期!
关于环宇高科
环宇高科有限公司是由环宇集团和伊顿集团共同出资打造的一家专注于低压电器元件生产与销售的中国本土高科技企业。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合资后的环宇高科将继续以 “致力于智慧电气,让生活更美好”为己任,引入国际化管理经验与流程,专注产品研发与创新,培养本土人才团队,打造现代化渠道网络深耕中国市场,同时借助伊顿公司的国际化平台逐步拓展国际市场。
合资公司产品覆盖低压电器全系列产品(MCB、MCCB、ACB、接触器、继电器),并将继续以“HUYU”品牌销售,“HUYU”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合资公司将保持其自身的产品定位,不断进行产品的升级与创新,服务中国客户并助力中国经济发展。
提交
2024年斯凯孚创新峰会暨新产品发布会召开,以创新产品矩阵重构旋转
禹衡光学亮相北京机床展,以创新助力行业发展新篇章
从SCIMC架构到HyperRing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的革新
汉威科技用智慧化手段为燃气厂站构筑安全防线
DSP应用市场的大蛋糕,国产厂商能吃下多少?